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网评 > 正文
完善政策,让“人才补贴”精准落地
时间:2022-07-12 09:57:56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明明在南京工作,却将社保缴在杭州,只为骗取杭州3万元人才补贴。近日,一名90后重点大学硕士毕业生被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头戴光环的高学历人才,不是将聪明才智用在正道,而是自作聪明地骗取补贴,如此“人才”,实在玷污了真“人才”的含义。其实,这并非孤例。2020年,杭州市还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47名应届毕业生骗补49万元”案件。接连发生的案件,给了我们必要的警示。

  近年来,着眼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众多城市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诱人的优惠政策,金额不菲的人才补贴就是其中的一大“必选动作”。各种引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快速吸纳、聚拢人才的目的,人才振兴更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巨大动力。但事实也证明,不少地方的人才补贴政策在精准落地方面尚存在缺陷和漏洞。

  平心而论,在人才补贴的发放过程中,政府部门着力优化流程,畅通奖补渠道,这本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地方政府充分尊重人才的态度。但规则和制度的简约化,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容易造成“好心办坏事”。上述案例中,骗取补贴者就是钻了人才补贴审核不严的空子。譬如,报道披露,这名90后重点大学硕士毕业生骗领者申领补贴时谎报在杭州工作,并在地图上随机选择杭州某小区为居住地,最终成功骗得3万元人才补贴。试想,如果当地引才政策具有较为严格的审核环节和程序,那么,如此骗局就会很容易被识破。还有,“47名应届毕业生骗补49万元”一案中,涉案人员通过中介人员操作,挂靠在中介人员所在的杭州某公司短暂缴纳社保,虚构劳动关系,最终成功骗领补贴。这样的套路也并不新鲜,倘若当地有关部门对此多一些警觉,具有相应的审核机制,也就很容易在第一时间戳穿骗局。

  引才政策的推出,当然需要暖心的温度,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人才善意的关照。但上述案例也为我们制定规则和制度提供了启示——完善规则设置,强化制度保障,让人才补贴政策做到“刚柔并济”,才能确保人才补贴之类精准直达,真正惠及每一位引进人才,这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捍卫,更是地方政府真正尊重人才的表现。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