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与“尼”共谋发展!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将在河南平顶山举办
时间: 2023年06月15日17:41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报道

  6月15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将在“中国尼龙城”平顶山举办,时间为6月19日至6月20日,为期两天。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绿色转型 合作共赢”为主题,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也将发布“中国尼龙产业2023-2030发展趋势报告”,以助力中国尼龙产业发展。

  现状

  中国尼龙城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发布会上,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俊介绍,平顶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建设的特大型煤炭基地,也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命名的“中国尼龙城”。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39.3亿元、增长4.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个和1.0个百分点。特别是,以尼龙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23.5%。

  中国尼龙城产业布局为“一基地两集群”,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原材料基地,并利用尼龙原料优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尼龙下游深加工产业,打造尼龙化纤纺织、工程

  6月15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将在“中国尼龙城”平顶山举办,时间为6月19日至6月20日,为期两天。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绿色转型 合作共赢”为主题,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也将发布“中国尼龙产业2023-2030发展趋势报告”,以助力中国尼龙产业发展。

  现状

  中国尼龙城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发布会上,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俊介绍,平顶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建设的特大型煤炭基地,也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命名的“中国尼龙城”。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39.3亿元、增长4.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个和1.0个百分点。特别是,以尼龙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23.5%。

  中国尼龙城产业布局为“一基地两集群”,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原材料基地,并利用尼龙原料优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尼龙下游深加工产业,打造尼龙化纤纺织、工程塑料两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产业,最终实现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

  目前,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200余家、产值突破1000亿元,尼龙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平顶山市核心主导产业、首位产业。

  发展

  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

  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实近5年的工作要求,平顶山正编制实施尼龙新材料产业提升行动计划,以现有的三区为核心,向平顶山全域拓展。

  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三个100万吨”的尼龙原料规模,使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达到400家,主要产品产能达到500万吨,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成为中国首位、世界领先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

  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平顶山在“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发展道路上,朝着“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探索延伸,迈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本次大会旨在促进业内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推进尼龙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我国特种材料产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李明俊说。(记者 李媛媛)

  塑料两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产业,最终实现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

  目前,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200余家、产值突破1000亿元,尼龙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平顶山市核心主导产业、首位产业。

  发展

  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

  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实近5年的工作要求,平顶山正编制实施尼龙新材料产业提升行动计划,以现有的三区为核心,向平顶山全域拓展。

  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三个100万吨”的尼龙原料规模,使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达到400家,主要产品产能达到500万吨,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成为中国首位、世界领先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

  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平顶山在“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发展道路上,朝着“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探索延伸,迈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本次大会旨在促进业内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推进尼龙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我国特种材料产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李明俊说。

编辑:吴若淇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