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郎利敏 王二耀
春季万物复苏,天气逐步转暖,是肉牛“抓春膘”的好时节。同时,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牛舍温暖、潮湿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各类寄生虫在牛体内外产卵、繁殖、生长。肉牛体内寄生虫(如线虫、吸虫、绦虫等)会夺取牛摄入的营养,损害内脏器官,严重时会造成死亡。肉牛体外寄生虫(如蜱、螨虫、虱子等)寄生在牛的体表,吸食血液,机械性的损伤皮肤,造成寄生部位痛、痒,使牛烦躁、不安,摩擦、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皮毛质量下降等危害。因此,春季驱虫是养牛生产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降低牛寄生虫的感染几率,提高采食量、促进营养吸收,保障春季长膘好、出栏快,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近期,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河南“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草畜专项专家团队在技术服务工作中发现,部分牛场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外寄生虫感染,造成牛皮肤病、消瘦、生长不良等现象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场技术人员驱虫意识不强、不及时进行驱虫,或是驱虫技术缺乏、驱虫药物使用不当等。
针对这些情况,专家团队详细讲解了牛场驱虫措施。
驱虫时间及次数。正常饲养的牛群一般每年春(3-4月)、秋季(9-10月)对全群驱虫2次。对于寄生虫严重的地区,在5-6月可再增加1次驱虫,减少肉牛在冬春季发生寄生虫病。驱虫7-10天后重复用药1次,以巩固疗效。犊牛一般在当年8-9月进行首次驱虫,保护其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断奶前后的犊牛因营养及应激,易受寄生虫侵害,此时要进行保护性驱虫。母牛在空怀期进行驱虫。怀孕母牛尽量不进行驱虫,必要时应选用注明“孕畜可用”的驱虫药,怀孕前45天、产前30天的母牛严禁进行驱虫。
驱虫药物的选择。当前没有一种驱虫药物对所有种类的寄生虫都有效果,因此应选择联合用药或具有针对性的驱虫药物。伊维菌素主要对节肢动物(体外寄生虫)、线虫具有较好的效果,阿苯达唑(或左旋咪唑)主要对体内寄生虫特别是胃肠道寄生虫具有较好的效果,两者联合使用会对大多数寄生虫种类均有不错的效果。因此,每年定期驱虫可以采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和阿苯达唑(或左旋咪唑)粉剂或片剂内服联合驱虫,亦可选择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或左旋咪唑)的混合粉剂拌料或饮水进行联合驱虫。在给牛群进行驱虫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用量或兽医师指导用量进行,剂量偏小,驱虫不净,易反复感染,超过剂量则会引起中毒。拌料或饮水使用时一定要混合均匀。内服的驱虫药物最好选择早晨空腹时投喂,这样驱虫效果要明显优于饱腹时投喂。使用驱虫药物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要求的使用方式进行,驱虫药物使用方式不对,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注射液只能进行皮下注射,不可进行肌肉注射,肌肉注射不仅没有效果且容易造成注射部位坏死和中毒。对于体外寄生虫感染严重的患畜,可使用0.5%-1%敌百虫液,或0.05%双甲脒溶液,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等,全群药浴或喷洒,为了驱杀彻底,第1次药浴后8-14天应进行第2次药浴。驱虫后可使用健胃散等药物,以缓解驱虫药物引起的食欲下降等应激反应。
加强饲养管理。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以预防为主,因此日常管理中要注意牛群中有无发痒、掉毛现象,及时挑出可疑患畜,隔离饲养,迅速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早发现、早防治。及时分群,不要使畜群过于密集保持合理的密度,减少互相接触而传播疾病。场地环境差是牛寄生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及时清理场地内污物,圈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对一切家畜能接触到的物体消毒。目前没有驱虫药能杀灭消化道及呼吸道中的虫卵,因此若驱虫后含有崩解虫体的排泄物任意散布,就会严重污染环境。为保证驱虫效果,防止环境中寄生虫卵的重复感染,应妥善处理畜群粪尿,可采用堆积发酵的方法杀灭虫卵。新引进牛群可在经过20-25天的饲养过渡期后,在无应激或其他问题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全面驱虫,之后按照牛场正常驱虫计划进行驱虫即可。
编辑:晏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