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李媛媛 杨佳月 罗佳琳
6月2日,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此起彼伏,收割机隆隆作响不停地忙碌,空气中弥漫着麦香的味道,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在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还有不一样的场景:一批90后,挽着裤脚,席地而坐,正专注地数着穗粒数,称着千粒重,随后再将一份份分装好的麦粒导入仪器,测算含水量,计算亩产量,校对卫星遥感预算的亩产量,他们细致地做着各项记录,力求精准无误……
“夏收、夏种、夏管,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时段。”6月1日,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工作人员彭亚萍告诉记者,“农事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目前,我们不仅要记录好多个品种小麦的生长情况,还实时监测气象、土壤环境等影响因素,及时通知农户,指导生产,为夏收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首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143”模式,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云计算、5G+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农业信息体系,推动周边农田智慧化管理,打造邓州智慧农业示范引领。
“我们团队一共有33名年轻人,全是90后。”彭亚萍向记者介绍,“在这儿工作,我越是深入了解智慧农业越感觉‘牛’,我平时负责土壤墒情仪等传感器的维护工作及大数据平台的后台数据统计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咨询,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通过课堂讲授或者大田观摩的方式,对农户进行培训,向农户普及农业现代化理念,让他们了解到新型农业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和优势,提高他们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彭亚萍说。
目前,邓州市已建成2000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从整地、播种,到生长管理、收割,全程实现智能化,这是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给核心区种粮农民提供的精准服务。正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引领,吸引种粮农民纷纷前来学习。
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负责人李占说:“正是‘新农人’的加入,很快使先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中心已初步实现了土壤监测智能化、农田管理可视化、病虫监测精准化、遥感监测科学化、气象监测综合化、水肥操作一体化、农机服务‘无人化’、科技服务团队化,正是运用了‘八化’指导农业生产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全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每亩每年节本增效500元以上。”
智慧农业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品质。今后,随着越来越多“新农人”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涌现,新科技必将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智慧农业的发展。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