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年轻消费群体掀起“打金”热潮
时间: 2024年02月29日16:05     新闻来源:消费日报     

  日前,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黄金消费量1089.69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8.78%。其中黄金首饰706.48吨,同比增长7.97%;金条及金币299.60吨,同比增长15.7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爱上了黄金产品。从小而美的金饰产品与古法金的流行,到定期购买小金豆“锁住存款”,黄金消费的热潮在年轻群体中开始流行。黄金产品在年轻人眼中从“老妈乐”摇身一变成为“又美又保值”的“真香典范”。

  近来,线上线下掀起了一阵“打金”的热潮。有业内人士指出,“打金”的爆火,体现出了年轻消费群体对黄金保值的期待以及对高性价的追求。“打金”属于定制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首饰独特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也推动了传统金工技艺逐渐回归到百姓生活,为黄金消费增加了新的选项。

  据了解,消费者热衷“打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性价比。黄金饰品价格由原料费和工费两部分构成,“打金”与购买成品黄金饰品相比,工费更低、性价比更高。在某社交平台上,以“打金”为关键词的笔记超13万条,与黄金相关的词条频频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打金”的心得,品牌店成品黄金首饰的工费在每克30元至60元不等,而“打金”的加工费大多数在每克15元,一些款式简单的金镏子、金耳环的工费只要几十元。在短视频平台上,众多展示古法黄金制作技艺的博主通过拍摄短视频和开设直播,向网友展示“打金”的工艺流程、成品效果,并对于网友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不少网友在视频下留言或在直播中咨询定制同款产品的工费及制作周期,询问工作室地址及博主联系方式。

  “打金”简单地说就是来料加工,消费者选定款式后,将黄金原料交给金工匠人制作出成品。记者了解到,目前流行的“打金”分为线上线下两种交易模式。线上交易又分为在线预约、线下制作和邮寄黄金原料进行制作两种模式。选择邮寄黄金原料定制的消费者大多是通过短视频了解到金工技艺的魅力,成为某位金工匠人或金工品牌的忠实粉丝,对其持有充分的信任。而线下“打金”则是消费者将黄金原料带到专业金工店,由店内工匠进行黄金首饰的加工。消费者可以一对一地与金工匠人进行交流,匠人的全部工艺流程都在消费者的注视下完成。

  黄金属于贵金属,因此“打金”的工艺流程极为严谨细致。首先是对原料重量的多次复核,金工匠人与消费者确认款式及工费计算方式后对黄金原料进行称重,在消费者确认称重得出的数据后,对黄金进行过火,以去除黄金原料表面的污渍,过火后还需要进行称重确认克数。黄金原料经过光谱仪检测纯度后匠人开始熔金,原料融成金饼后,还需要再次与消费者确认纯度和克数。在多次的重量确认环节过后,匠人才正式开始“打金”,在首饰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与消费者随时确认尺寸大小,成品完成后进行工费、损耗抵扣的价格结算并出具黄金检测报告及交易票据。

  此外,很多消费者对于“打金”的耗损格外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三种方式可以实现“零损耗加工”。第一种是匠人根据黄金首饰的制作工艺难度,提前把预估的耗损金量加入顾客带来的黄金原料中,以保证成品与原材料的克重一致;第二种方式是,在制作首饰之前不提前加金,匠人会在黄金首饰制作完成后,将打磨下来的金料融成金豆交还顾客;第三种是直接将耗损金料按照当日国际金价抵扣加工费用。

  记者发现,在网络上“打金”经验的分享中,也出现了不少“爆雷贴”。有博主分享了“打金”被坑的经历,大多数问题集中在含金量减少、耗损过大、成品工艺粗糙等问题。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避免此类消费纠纷的办法非常简单,首先消费者要选择正规的金工制作单位,并且最好在匠人加工的过程中全程监督,在“打金”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克重和纯度并保留好消费凭证,在收到黄金饰品后要求商家或自行去国家权威的黄金珠宝检测机构进行二次复检,通过科学的检测数据证明黄金首饰的含金量。(记者 贾淘文)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