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小米汽车上市,华为与车企合作…… 手机厂商为何纷纷下场造车
时间: 2024年04月15日08:23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最火的新闻之一,莫过于小米汽车上市。汽车与手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互动频繁,跨界俨然已成市场趋势。

  当下,市面上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发布自研手机。与之相对,手机企业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军汽车赛道。除了直接“下场造车”的小米,华为也选择与车企合作,共同打造智能驾驶方案。

  为什么手机企业纷纷入局汽车赛道?它们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三方发力推动手机企业入局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主流手机企业都曾部署过汽车领域业务。虽然一些企业中途退出,但不可否认,小米汽车的火爆将吸引更多“玩家”加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手机企业进入汽车赛道是技术、市场、用户三方共同推动的结果。

  汽车制造业通常被视作高技术门槛行业。在燃油车时代,传统的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是核心部件,研发难度大、技术壁垒高,限制了“门外汉”加入。而电动汽车则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为核心,零部件数量较燃油车大大减少,总体制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燃油车。“这就为手机企业造车提供了机遇。”王鹏表示。

  市场的驱动力量也不容忽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预计有巨大增长空间,很多手机企业都希望抓住这一机会。”王鹏说。记者在4月10日举办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1至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市场占有率达31.1%。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在技术、政策、消费潮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人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消费热情持续升温,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将持续扩大。这驱动着手机企业向汽车赛道进军。

  此外,从用户层面看,手机企业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和用户基础,这有助于它们更快进入并占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当下很多国产手机品牌拥有一众忠实拥趸,它们入局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可谓“众望所归”。

  技术积累助力驾驶体验升级

  纵观历史,从手动挡到自动挡,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汽车每一次迭代,都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便捷、舒适的驾驶体验。时至今日,一些消费者需求已经从追求操控、马力,转向追求驾驶的智能化体验。智能电动汽车有望在未来引领汽车消费潮流。

  从技术上看,智能电动汽车有两大核心要素:电动和智能。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指出,过去10年,智能电动汽车基本已经解决电动问题。现在,行业迎来了角逐智能化的下半场,这有望为手机企业“弯道超车”提供机遇。

  王鹏指出,手机企业在生态系统、操作系统、通信技术等方面积累深厚,可以更容易地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打造更智能的驾驶体验。比如小米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概念,离不开其多品类的智能终端设备布局。在一位用户发布的体验视频中,他能够通过一块车载屏幕,将小米旗下的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打开回家模式”,一句语音指令后,这位用户家里的灯光和空调就准备就绪了。华为则拥有深厚的通信技术积累,这使得它在车载互联网、车联网技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此外,智能驾驶的灵魂是AI。相较于传统车企,智能手机企业往往更早入局这一领域,在AI技术方面的积累也有助于其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正如雷军所言:“智能系统只有不断更新迭代,才能把最好、最新的科技交付给消费者。”相较于传统车企,手机企业在产品迭代和创新方面更加灵活、迅速,它们能够更为敏锐地察觉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优化产品。

  风口之下切忌一哄而上

  汽车行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实力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更是频频在海外“出圈”。在2023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说,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

  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此次手机企业入局汽车赛道,无疑为发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添了一捆“柴”。王鹏认为,这有利于塑造新竞争格局,为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催生产业升级。他指出,对于手机企业而言,这也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拓展方向,有利于增强品牌影响力。

  行业新趋势也在变革中酝酿。在王鹏看来,随着5G、AI等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和汽车之间的生态融合将更加紧密,汽车有望成为真正的“智能移动终端”。

  同时,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将更加多元化,手机企业和传统车企将共同形成新市场格局。未来,越来越多跨界合作伙伴或将出现。目前,华为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推广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智能电动汽车之风渐起,但风口之下更需冷静。业内人士指出,归根到底,汽车产业仍是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制造业。目前,一些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投诉时有出现。作为新兴产业,智能电动汽车要走的路还很长。“对于企业来说,风起时更要沉着冷静,切忌一哄而上。”王鹏说。(实习记者 吴叶凡)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