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 超高清视频,看着真过瘾
时间: 2023年05月31日08:53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以超高清视频为代表的视听产业迈入了更高智能、更强体验、更多元应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刚才观影时,我眼泪直流,太有感染力了。”5月初,话剧迷小玲参加了国家大剧院8K话剧影像《林则徐》首映活动。曾在剧院里看过《林则徐》话剧演出的小玲认为,影像版本的《林则徐》在音效、演员表演等方面都不逊于话剧舞台。“超高清技术让演员的面部表情等细节纤毫毕现,沉浸感特别强。”小玲说。

  话剧《林则徐》导演王筱頔说,8K等超高清影像技术的出现,让观众通过荧幕就能感受到话剧舞台的光效和空间感,超高清视频已成为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助力。“话剧演员能够出演的场次有限,在超高清视频的支撑下,更多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这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真实还原现场,细节一览无余,超高清视频技术不仅拓展了人们感知现实世界的能力,让观影、观剧、观赛的体验感与融入感大大增强,还通过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让画面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将XR(扩展现实)技术与超高清技术相融合,打造实时在线的虚拟场景与高仿真数字人,构建沉浸式视听体验虚拟空间,能够为视听文化创新提供新手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负责人介绍,XR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技术已在《国家宝藏》等节目中成功应用,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给观众带来全新感受。

  位于济南高新区的浪潮超高清新型显示制造基地,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操作设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可视化系统提升生产效能

  图像与视频的高清晰度,不仅是视听作品、虚拟现实等产业的基础需求,也是推进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超高清视频与5G等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一些新场景、新应用和新模式正在各行业萌发。

  在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团队借助5G技术和超高清视频技术获取实时高清影像,开展会诊讨论,对远在浙江的患者进行眼底激光治疗。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员林铎儒认为,超高清技术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图像显示,有利于远程医疗的发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与下沉,减轻患者远途求医的负担。

  在工业制造领域,超高清视频技术让研、产、供、销各个环节变得更加清晰直观,通过工业可视化系统提升生产效能。以高端电子制造业为例,基于视觉技术的超高清自动质量检测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过程中,帮助企业解决精密元件的缺陷监测难题,不仅提升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也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应用超高清视频技术的“智慧之眼”,在交通领域初露头角。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突破创新,离不开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助力。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搭载了超高清显示屏,为车主提供更清晰的3D地图导航、全景泊车影像等服务。超高清摄像头一方面能够及时捕捉与识别远距离物体,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能助力道路交通事件的检测分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已取得丰硕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成果,正在引发信息技术领域新一轮集群式创新突破,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

  内容供给有待完善

  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日前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在超高清视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当下,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超高清乐趣”,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目前大尺寸电视日渐成为国内电视机市场的主流,终端技术指标、网络建设等已基本满足4K、8K等超高清观赏需求,但内容端的超高清视频供给还有所欠缺。受限于制作成本和交易价格,2K影视作品依然占据主流,且存在大量伪4K内容,不少观众难以真正享受超高清带来的质量与体验的提升。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说,要继续超前网络布局,支撑超高清视频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利用AI生成技术,推动既有视频内容由2D向3D转变。此外,与超高清视频密切相连的VR(虚拟现实)眼镜等终端设备,未来也要向便携、立体、智能、沉浸式体验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从图像采集到编解码,从传输到存储,再到调阅使用与产权保护,超高清视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通各个环节,及时制定超高清视频内容的标准规范等。(记者 朱金宜)(2023年05月31日第08版)


编辑:晏语悦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