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高青波 文/图
人物简介
刘炜,雕塑艺术家,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教于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现工作生活于西安。
他的雕塑作品灵动、大胆、写实而又不乏想象,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渗透着深度的人文关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辩思。他致力于民族精神的挖掘与表达,积极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敏锐的视角探寻城市独有的基因密码,作品直达城市精神内核,在城市C位生动诠释着多元城市里最具代表性的记忆,带领人们触摸城市的脉动。
走进刘炜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以艺术家自居、沉醉于用雕塑释放内心情感的“艺术工匠”。
刘炜在认真雕塑作品
雕塑之中,活跃着艺术家的生命律动
记者:大学教师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在世俗的眼光里,放弃这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转而投身一个对个人发展而言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创作行业,是一个非常冒险的选择,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完成从大学教师到雕塑艺术家的职业转变?
刘炜:雕塑于我而言就像空气,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醉心、痴迷于雕塑创作。在深夜甚至在课间,我的脑海里时常会迸发出一些灵感,这使得我需要迅速去记录、去完成这些创作和奇思妙想,也就是说,艺术创作需要时间自由,这致使我在教学与创作上难以实现平衡。同时,雕塑不同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它使得我脱离命题作文的规定框架,能够跟随内心以雕塑为媒介实现自我的表达。创作的过程也是自我寻找人生答案的过程,做雕塑艺术,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记者:您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刘炜:我的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个美术、书法爱好者,受他的影响,小时候我也慢慢喜欢上了画画。从临摹连环画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慢慢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这成了我灵感的源泉,现在的我希望通过当代人的视角和方式,用时代性的语言,来继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雕塑是翻开城市书本、直抵城市脉搏的钥匙
记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刘炜:我的作品中公共雕塑多一些,创作主题一直紧紧围绕着城市基因的记录与表达,从原汁原味的城市记忆中汲取灵感,记录每个城市里即将消逝的记忆。城市是多元的,公共雕塑需要具备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如同不同地域的饮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我会结合需要表达的思想,挖掘最能反映城市文化、城市底蕴、城市人文历史的元素,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将对人与自然的关怀转化到雕塑本身,赋予其饱含时代性的修辞特征。
《蓝玉生烟——李商隐》
记者:您认为好的雕塑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刘炜: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就公共雕塑而言,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备公众性,要与大众产生共鸣,能够准确传达出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刘炜:我认为首先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实践,实践方能出真知。就我的个人成长经历而言,我从大二开始便持续给老师、学长们当助手,协助他们完成雕塑创作,当别的同学正式接触实践时,我已经具备了好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这对我日后的独立创作之路影响很大。
《怀素》
好的作品必须要与时代相结合
记者:您的作品《最美逆行者》和《中国意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赢得了业界的一致赞誉,您想通过这两件作品向社会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刘炜:作品必须要结合时代,艺术创作就是要发现这个时代的特质,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言说。通过这两件作品,我想歌颂伟大的医护工作者们。面对疫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向险而行,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彰显出高度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我向他们由衷的表达敬意。
《天问》
记者:您的雕塑作品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声誉,并获得多项大奖,其中有个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一琴一鹤》,这个作品在“南孔圣地 衢州有礼”中国·衢州公共艺术方案全球征集活动中名列前茅并荣获大奖,可以给我们讲述一下作品背后的故事吗?
刘炜: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他在卷九中记载:“赵阅道为成都转运史,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北宋名臣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他弹劾权贵,刚直无私,史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清简,长厚清修。一琴一鹤雕塑象征其刚正高洁、为官清廉的品性。该作品积极响应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号召,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在我的作品中,同样反映民族精神等题材特征的系列作品还有《天问》(屈原)、《醉宿》(怀素)及《九歌—河伯》《颜真卿》等。
记者:您对雕塑行业未来趋势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刘炜:科技发展对雕塑行业的发展影响很大,雕塑艺术家们也慢慢开始尝试采用一些新兴技术辅助他们完成工作,这极大提高了效率,但是我认为技术永远只是辅助手段,雕塑艺术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创意和想象力,这个是技术无法取代的。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