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高青坡 通讯员 焦萌 姬冠鹏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这一味“盐”绝对是不可少的必需品。
近期,很多市民担心海水污染,海盐不再健康,那么真的需要抢盐、囤盐么?食盐产量足够么?8月26日,记者来到叶县一探究竟。
据了解,叶县岩盐展布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储量3300亿吨,以县域为单位储量全国第一,品位居全国井矿盐首位,占河南省盐矿资源的75%,2007年被中国矿业联合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岩盐之都”。
记者来到位于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平煤神马天泰盐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泰盐业)生产车间,只见9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一袋袋食用盐经过打包、装车后,被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食盐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每天的产量在250吨左右,目前市场需求量稍有增加,但是整体生产稳定,库存也非常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大家的食用盐需求。”该公司副总经理盛显通说。
盛显通表示,除了海盐,我国还有岩盐、矿盐、井盐、湖盐,而叶县的岩盐根本吃不完,“按每个人每天盐摄入量5克来计算,仅叶县的岩盐储量就够全国人民吃几万年。”
天泰盐业以生产深井岩盐和精纯盐为主,其生产的“宇盐”“盐颂”等系列食用盐年产量达到60万吨,占省内市场份额的60%左右。
而天泰盐业只是叶县食用盐企业中的一个。此外,叶县县域内另一家食用盐企业——中盐集团河南物流配送中心,其盐产品品类经过花样“翻新”升级,已达几十种。据统计,叶县每年食用盐的产量就能达到100万吨以上。
在发展食用盐产业的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起,叶县开始发展制盐工业,一袋袋盐运出叶县,换回财富。叶县通过大力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了从制盐到氯碱化工、从精细化工到延伸产业的盐化工产业链,让资源变原料、原料变材料、材料变产品。
在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盐化工产业链图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粒盐在这里实现了“七十二变”。
平煤神马聚碳材料公司,使用“变身”后的盐生产出聚碳酸酯;与其一墙之隔的叶县新天力公司是锂电池材料企业,当地的工业盐,经过多个产业链环节后,在这里用于生产电池级碳酸锂。
就这样,链条延伸让资源实现增值,工业盐每吨售价约300元,而链条下游的聚碳酸酯每吨一两万元,电池级碳酸锂每吨约30万元,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
如今,千米盐穴“变废为宝”成了天然储气库,有效补齐河南缺少大型天然气储备库的短板;河南维中新材料科技公司医药中间体项目快速推进,建成后将消化产业链上的氯气,生产卤代芳烃类新材料助剂和医药中间体,其副产盐酸也可供新天力公司使用;PC材料继续向下游改性材料延伸……
小小一粒盐,乘上产业链“快车”,衍生出百亿级产业,正成为叶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