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佳月 报道
翻开我省2023年的民生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彰显民生情怀,一天天的变化让人心潮澎湃:全省已建设“美丽小镇”500多个,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1.83万人……“硬核”成绩单勾勒出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群众身边逐一实现。
这一年,我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业道路“稳”步走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工作压力,我省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摆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实现总体改善,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任务,并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作出战略部署。”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昆锋说,“我们统筹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今年1至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1.8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7.97万人,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一场场就业招聘,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架起沟通桥梁;一项项就业政策,为广大求职者提供更多机会;一次次职业技能培训,托起群众“致富梦”……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一环就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河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李金保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323”计划(通过企业吸纳30万人,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20万人,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30万人),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示范高校(院系)创建,举办专场招聘4543场;积极指导324个社区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零工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289家公益性零工市场(驿站)……
同时,我省各地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据了解,我省高度重视技能培训工作,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作为全省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截至11月底,今年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90.3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取证)322.8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122.3万人。
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一盏盏照亮夜色的街灯……如今,我省不少村庄开启了“美颜”模式,村头巷尾、广场游园,处处焕然一新,散发新活力。
今年以来,我省坚定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启动“千村万户”乡村设计精品示范行动,创建20个乡村建设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兰考县、长垣市等10个县(市)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托起广大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经连续多年列入我省民生实事,并进行强力推进。”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说,目前,我省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居中西部省份前列,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70%,已建设“美丽小镇”500多个、“四美乡村”1万多个、“五美庭院”183万多个,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5年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
“让‘好日子’更上一层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也至关重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芳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
我省结合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等典型做法,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
12月25日省统计局发布的《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调研村中,87%的村经常组织文化、体育活动,96.7%的村干部认为当前农村社会风气有所改善,88.4%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社会风气有所改善。
“如今,我省大批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提升、多种创新模式和经验做法为全省、全国其他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建议,种种迹象都表明我省乡村越来越宜居,越来越有吸引力。”孙芳说。
大道如虹惠民生
阡陌交通,关系民生。
今年以来,我省推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实体化,持续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全力保障交通物流网络安全畅通,让交通强省建设动力更加强劲。
“出行便利,事关千家万户。交通运输,支撑高质量发展。”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立表示,今年以来,我省抓服务惠民生,交通便民、利民成色更足。
“交通发展是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刘英基表示,“四好农村路”建设至关重要,只有路通了,才能为地方旅游、特色加工、商贸物流等发展创造条件。
2020年,我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8万公里,居全国第5位。全省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线路7746条,运营里程29.4万公里,日发车班次5.1万次。累计建成县级物流中心123个、乡(镇)运输服务站762个、村级物流服务点15669个,开通农村物流货运班线1294条,初步构建起“服务均等、便民惠民”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
我省深入实施交旅融合,积极推进“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建设,鲁山县环湖路等一批旅游公路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栾川县陶湾镇伊源大道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我省不断丰富运输服务供给,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有效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数字化、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例如:我省实施“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监管”新模式,形成了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监管信息化“一张网”。依靠强大的“数据大脑”,我省交通运输系统通过激光点云、倾斜摄影以及养护巡查终端等,将养护、路政等业务与资产管理充分结合,实现道路资产的“可视、可测、可控”。
今年5月,我省发布的《2023年河南省数字交通重点工作任务责任目标分解》明确提出,要推动公众出行服务数字化,建立省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信息系统,汇集全省公交、巡游出租、网约车、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运行数据资源,开展公共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分析,为行业运行监管提供决策支撑与服务。
“‘四好农村路’建设效果显著、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服务品质切实提升,惠民利民成效明显,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持续落地,我省人民群众出行会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刘英基说。
编辑:吴若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