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走进长寿之乡 打开长寿锦囊 记者带你聆听百岁老人的故事之薛凤芹:喝着西平酒 吃着西平麦 乐享天伦活一百
时间: 2024年05月07日08:12         

  “我身体好着呢,啥毛病也没有,都是孩子们照顾得好。”“五一”假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走进西平县杨庄乡仪封镇王改庄村,采访107岁的薛凤芹老人。

  虽然已走过一个多世纪,但岁月的沧桑并没有在老人身上留下什么,衣服整洁,精神抖擞,很难相信她已有107岁的高龄。

  老人热情地与笔者打招呼,让孙女倒水、削苹果。

  老人的孙女赵红提前和她“汇报”笔者要来采访其长寿的秘诀,没等笔者开口,老人便迫不及待地总结:“我能活这么大年纪,是因为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孙女们对我好,想吃啥给我买啥,想穿啥给我买啥,心情好才能长寿。还有,俺老家的侄子、侄媳妇对我也好,我回娘家就不让走,端吃端喝的。”

  老人夸起晚辈来,一个都不少。目前,老人五世同堂,最大的孙女65岁,玄孙也有3岁了,整个大家庭有30多口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常吃西平麦 健康乐开怀

  “老太太最大的优点是心宽,凡事想得开。”赵红介绍,奶奶性格乐观开朗,与人为善,平时爱说爱笑,需要什么了只管开口,从不藏着掖着,也从不因为琐事和人计较,更没和街坊邻居红过脸、吵过架。

  “虽然岁数大了,但奶奶胃口依然很好。不过,她吃饭只吃八成饱。”赵红告诉笔者,除了性格豁达,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奶奶长寿的原因之一。老人在西平老家种有粮食,在自家小菜园种有青菜,喜欢自己动手做饭。“今天中午还是奶奶做的手擀面条呢。”赵红说。

  见笔者诧异,老人笑了,“他们虽然不让我干活,但我闲不住。擀面条、烙油馍、塌菜馍,凡是和面有关的饭食,我都会做。”

  赵红说,奶奶总是闲不住,在屋顶建起了小菜园。笔者随着老人一起到了屋顶,韭菜、大葱、苋菜等蔬菜郁郁葱葱,葡萄架上缀满了珍珠般的果实。

  “一半苋菜一半面条,然后拌上蒜汁,比大餐还好吃。做面食,奶奶是专家。”赵红说,夏天傍晚,每次下班回来,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望着奶奶那慈祥的脸庞,品尝她做的美食,幸福无比……“奶奶一脸宠溺地望着我们,那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儿了。”言语间,赵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麦子虽小,粒粒醇香,皆是人间烟火。西平县是国内十大优质小麦产地之一,“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优质,优质小麦看西平”的美誉广为传颂。2002年,开我国食用小麦出口先河的“第一车麦”由西平运出,实现中国小麦出口零突破;2018年,西平小麦荣获全国名优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西平小麦已成为该县一张亮丽的名片。做大做强小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加快从“粮仓”到“厨房”再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布局,是西平县推进“十县建设”中的“农业强县”的重要举措,也让更多的河南人乃至全国人民都吃上西平小麦。薛凤芹老人的生活是西平人民热爱劳动、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满生活的缩影。

  常吃西平麦的薛凤芹老人,在麦香中汲取着营养和力量,享受着快乐和健康。

  爱喝西平酒 疾病绕着走

  “我还有个习惯,每天喜欢喝点儿小酒,中午半两,晚上半两,从不间断。”既然是传授秘诀,老人索性把她的喜好毫不保留地讲给笔者。

  “西平人待人热情,为人豁达,修养心性。”老人快言快语。

  “您平时都爱喝什么酒?”看到这么有趣的老人,笔者问。

  “我喜欢家乡的老基酒。”老人脱口而出。

  “为什么呢?”笔者迷惑不解。

  “香味浓,绵甜净,价格低。”老人回答。

  原来,老人喜酒缘来已久,她向笔者娓娓道来,年轻时娘家哥哥卖牛肉,自己家里也会酿酒,所以从小就享受到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快乐,再加上家里条件尚可,喝酒的习惯就一直保持下来了。

  听奶奶讲得津津有味,赵红忍不住补充道,每到家里快没酒时,她就提醒,看看家里还有没,没了赶快去买。

  其实,老人家酒量很不错。赵红给笔者讲了一件趣事,有一次一家人去汝南县游玩,中午被朋友招待,爱人喝了两杯便不胜酒力,此刻老人一马当先,替孙女婿挡了几局。当时老人已90多岁,当天居然喝了半斤酒,事后老人还很有成就感,时不时地询问:你们再聚会能不能还叫上我?

  “酒可是好东西。”老人说,“平时晚上睡不着,喝几杯酒,晕乎乎的,就能睡个好觉。”赵红接过老人的话茬说:“前年夏天,气温30多度,奶奶在路边和几个老牌友玩麻将,下午4点多回家,感觉很热,一个人在空调下面铺个凉席睡着了。等我下班后发现,赶快把她叫醒,摸摸她浑身冰凉,心想这下坏事了,别把老人冻感冒了,就让她去冲个热水澡。可她却说不碍事,喝点酒就没事了,半碗酒喝下去,她盖着被子睡了一觉,一点事儿都没有。”

  往日情怀酿成酒,换我微醺更长寿。酒,一杯承载着厚重文化的液体,竟有如此神奇功效。

  据了解,西平,洪河横穿全境,古时漕运发达。今日,107国道、京珠高速、京深高速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河南有名的商业发达县级城市。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性格豁达。在西平,好粮食保障了好酒的品质。老王坡是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豫坡集团利用西平优质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和水,在老王坡建成2万亩的绿色酿酒原粮生产基地,早在1993年豫坡集团就通过严格的审核、被获批使用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出了酱意浓香的优质原粮酒。

  儿孙皆孝贤 焉能不长寿

  勤劳贤淑气不凡,芳心慧质品如兰。人生风雨百年载,儿孙满堂皆孝贤。和老人聊天,老人说她长寿的秘诀除了爱吃面食和喝点小酒外,更多的是儿孙们孝顺,看到儿孙绕膝、满堂欢声笑语,心情格外好,心情好了自然能长寿。

  此外,老人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谈及下一代,老人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老人说她的丈夫叫赵警宇,是名老中医,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找他看病。儿子叫赵名安,子承父业,儿子曾是市中医院的名医,也有很多人慕名找儿子看病,虽然儿子已经去世20多年了,但很多患者都还记得他。老人还有两个孙子,一个就职于市交通局,一个就职于市公安局。大孙媳妇梁爱丽在驻马店技师学院工作,小孙媳妇朱淑云在驻马店公安局工作。每次在她们家住时,都忙前忙后,给老人洗澡、泡脚,照顾得无微不至,逢年过节还给老人家添置新衣。

  “俺家几个孙女婿才好呢,天天笑眯眯的。”停顿了一下,老人又夸起了孙女婿。老人说他们和亲孙子没什么区别,只要在家,孙女婿总把好吃的挑到老人碗里,吃完后再把饭碗接走。每到外出游玩时,孙女婿总把老人搀扶到车上,然后带她去户外走走。

  “俺娘家侄子、侄媳妇都对我很好。”老人提起亲人们都停不下来。她的侄媳妇叫张桂枝,今年也70多岁了。老人经常隔三岔五去他们家住上一阵子,期间张桂枝对老人就像亲娘一样,吃、住、洗,各种生活细节都亲力亲为,把老人照顾得井井有条。“真的,那桂枝就跟自己的闺女一样。”老人说。

  “奶奶逢人就说自己是个有福之人。”赵红深情地给笔者说,奶奶平时很少生病,偶感风寒,孙辈们都会第一时间带她就医。2017年,老人两次做白内障手术,两个孙子和孙媳妇轮流侍奉,争着拿医药费。为保证术后效果,出院回家的一段时间,医生嘱托每天要多次滴眼药水,怕老人自己滴不好,大孙子主动申请休假,每天不厌其烦地按时给老人滴眼药水,并想着法子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人在大孙子家住,大孙子和大孙媳妇感染了新冠病毒。小孙子就把老人接到他家里,可刚过去不到3天,老人就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家人第一时间把老人送进医院,孙辈们除了已经感染的外,其他的轮流在医院侍奉,每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送饭、陪护、嘘寒问暖。经过悉心照顾,老人很快就出院回家了。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西平县把“孝为先”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社会营造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老人所住的王改庄距西平县文化名镇——仪封镇不足两公里。据历史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仪封讲学,建有孔庙,成为远近闻名的儒家文化传播地。当地百姓深受孝善文化的影响,孝义善举的美德已经在西平大地熠熠生辉。

  好传统带来好家风,好家风颐养长寿星。薛凤芹一家的生活状态,正是西平众多长寿之家的生活缩影。

  东篱把酒黄昏后,风吹麦穗满院香;子孙承欢绕膝下,乐享天伦岁月长。采访临近结束,已是落霞满天,告辞时,薛凤芹老人紧紧拉住笔者的手说,孩子,今晚别走,奶奶给你塌菜馍吃……(许静)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