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网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强化商业金融对 “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不断提高涉农贷款比例。稳步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落实这些政策,农信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那么,农信社将采取何种方式应对?笔者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明细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荣。农信社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始终姓 “农”。 “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基石,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必须摒弃厌农、离农的狭隘思想,把我们所从事的信合事业当做一项光荣的事业来抓,始终传承信合文明,发扬吃苦耐劳、一心为农的敬业精神,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做到知农、解农、为农。带着感情走进农村,怀着深情面对农民,揣着真情支持农业上项目,背挎包、夹算盘,下农田、摸农情,听农言、查农意,下地问耕、上门询贷,打下与农民“鱼水情深”、“一家情浓”的感情基础,进而实现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增加收入的和谐局面。
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网点优势,农信社在省、市、县、乡(镇)都有自己的机构,是营业网点数量最多、客户群体最多的金融机构,保证了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二是信贷审批高效简洁优势。农信社是多级法人体制,县级联社就是一级法人,基层信用社具有小额信贷审批权,这一点决定了在信贷工作流程和信贷审批上更为简洁高效。三是感情优势。60年来,信用社广大员工工作在农村基层,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客户群体主要是农民,这是农信社的工作基础,也是未来支农最重要的目标。
加大对外宣,树立良好形象。大力宣传农信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银行理念,给他们办实事,如办理小额贷款、助学贷款等。同时应有朴实的服务姿态,给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在赢得老百姓的认可上下功夫。
创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农信社要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与自身相适应的服务新品种,同时对现有的分散的信贷业务品种进行整合,并重新设计完善其功能,从而叫响农信社的金字服务品牌,如可打造 “绿色低碳”环保贷款、“强中手”社团贷款、“居家乐”保障性住房贷款、 “千里马”汽车消费贷款、“献爱心”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多个品牌,对每个信贷品种分别制定出管理办法、操作流程、账务核算办法等,明确每一个品牌贷款的服务对象、办理条件和程序、执行利率、期限、额度等,并推行制度公开、程序公开、操作公开。并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增强品牌的社会化服务效应,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有效信贷需求的增加。同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提高农信社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