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网讯】日前,罗山县青山镇冲口村种粮大户熊正光正在田头翻耕绿肥田。“今年春耕天气好,早稻秧苗长势旺。”他抹了把脸上的汗说。
熊正光在周湾村承包了200亩农田,由于在冲口村流转土地难度大,想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的熊正光去年在邻近乡镇承包了500多亩土地,并请专人帮忙打理。农忙季节,他只能开着汽车两头跑,当起甩手掌柜。
近三年,熊正光正在银行贷了200多万元,全部用来造仓库、买机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种粮效益一年好于一年。
六十年代出生的熊正光, 2005年,他购买了一辆拖拉机,主要帮人代耕。
“每天凌晨3点起床,半夜零点才到家。”回忆起那段时光,熊正光摇着头直咧嘴。然而,这么拼命地干活,一年到头,也就赚了万把块钱。
熊正光说,微薄的收入迫使他考虑转型,其中的关键是改变经营思路。
2011年,熊正光走上规模种粮的道路,并添置了一辆拖拉机。当时,全程机械化还未普及,他承包了50亩地,需要聘请十多名工人。
2012年,熊正光的粮田规模扩大到200亩。两年后,承包面积增加到400多亩,他联合村里的8名农户,组建了星成专业合作社。
“人工费和地租涨了,种粮必须依靠机械化。”熊正光大规模购买了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粉碎机等,除了政策补贴,当年在农机购置上,共投入了50多万元。
2013年,熊正光开始大面积种植优质稻,亩产提升至650公斤。2014,熊正光又投入1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工厂化育秧中心。“这些投入有利于粮食生产更稳定。”他说。
开上小轿车的熊正光,习惯早饭后到田间观察一圈,给工人们排好活。平时生产再忙,他总是设法抽出时间参加镇里组织的培训,如今已取得新型农民资格和河南农大进修证书。
“今年超级稻亩产力争突破700公斤。”熊正光充满信心地说。 (方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