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马斯克等外企高管再掀“来华潮”,释放了哪些信号?
时间: 2023年06月02日08:48         

  近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来到中国。此次马斯克的“中国之旅”行程满满,备受关注。其中,5月30日至31日,不到两天的时间里,中国外交部、工信部和商务部的三位部长分别会见了马斯克。

  除了马斯克,本周还有多名外企高管到访中国,包括摩根大通CEO、星巴克CEO等。外企高管再一次掀起“来华潮”,释放了哪些信号?

图片.png

6月1日凌晨,马斯克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员工们合影留念

  所谓“脱钩断链”不得人心

  5月3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马斯克时,双方谈话妙喻频出。

  秦刚拿特斯拉汽车来比喻,称发展好中美关系,既要“把准方向盘”,也要及时“踩刹车”,避免“危险驾驶”,还要善于“踩油门”,推进互利合作;马斯克则把美中利益比作“连体婴儿”,彼此密不可分,并表示特斯拉公司反对“脱钩断链”。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表示,在美国鼓吹对华“脱钩断链”的当下,作为美国高端制造业代表,马斯克来中国访问,是对“脱钩断链”的否定,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美国产业界的真实想法。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不少参会嘉宾明确表达对所谓“脱钩断链”的反对。

  “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试图通过所谓的‘脱钩’政策‘遏制’中国,这种做法才是当前全球化格局中面临的主要威胁。”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夫说,单方面提高关税、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等做法只会扰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加剧全球分裂。

  今年4月,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欧盟对华关系政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与中国“脱钩”不可行、不可取、不切实际。

  此外,还有不少外企高管也在强调不可能与中国“脱钩”。

  日前,德国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不可代替,退出中国市场不是一种可行选项。

  众多外企用“脚”

  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反对所谓“脱钩断链”,众多外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一方面,近段时间,多家外企高管来到中国,并与中国政府官员就经贸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

  5月31日,中国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会见马斯克,双方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交换意见。

  同一天,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马斯克。双方就中美经贸合作、特斯拉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马斯克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愿继续深化互利合作。

  除了马斯克,近段时间,还有不少外企高管也开启了“中国之旅”。

  时隔四年访华,出席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摩根大通第十九届全球中国峰会,星巴克等多家美企CEO也现身会场。稍早时候,苹果公司CEO库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CEO玛丽·博拉相继访华。

  今年3月下旬,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密集会见了雀巢、宝马、奔驰等十多家跨国公司高管。近段时间,外企高管密集访华,彰显了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另一方面,众多外企在中国持续加码投资。

  近日访华的星巴克CEO纳思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星巴克制定了2025年开设9000家门店的目标,并将继续投资中国,未来中国将成为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场。

  3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投资中国成了不少世界500强及跨国企业的新计划。

  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说:“我们再次扩大了与江苏的合作。在山东青岛,我们还宣布了一项新工厂的重大投资,总投资额约4.5亿美元的制造工厂。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投资。”

  外资企业持续加码投资的同时,也在进一步优化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说:“除了北京,还会去上海、香港、杭州和其他城市。我们会继续全方位投资中国,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

  跨国企业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并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强势复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其次,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也为外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受访外资企业对办理纳税、跨境贸易、解决商业纠纷等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80%,97%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评价为“满意”以上。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说,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与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和开放红利。中国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外企高管的“来华热”还会继续“热”下去。(中国之声)

编辑:吴若淇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