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开放传递强信号 外资“入A”增信心 北向资金6月以来成交净买入31亿元
时间: 2023年06月15日08:52         

  截至6月14日,北向资金6月以来成交净买入31亿元,有望扭转前期净流出态势。拉长时间看,外资长期流入A股趋势不改,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买入1724亿元,较去年900亿元的总流入量接近翻倍。目前外资通过沪深股通累计净买入A股约1.9万亿元。

  多家外资机构表示,在“邀约”全球投资者入市的强烈政策信号下,他们的“入A”信心增强。有关部门持续推动投融资制度与全球市场接轨,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更多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者将因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而受益。

  外资“真金白银”做多A股

  近期跨境证券投资出现波动,但仍有不少外资机构以“真金白银”做多A股,表达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在全球新兴市场框架内,我们继续增持中国股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最近宏观数据显示了中国经济不均衡和不平衡的复苏,预计政府部门将在6月底或7月初出台进一步支持举措,消费主导的复苏将在下半年扩大,三季度企业盈利将触底回升。

  以大手笔押注字节跳动和快时尚零售商希音而闻名的美国私募投资公司——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公开表示,中国始终是首选投资目的地。该公司联席总裁加布里埃尔·卡约表示,中国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点,对于成长较快的公司而言尤其如此。

  “我们会坚定不移地长期投资中国,在先进市场股票策略当中,大中华地区的占比是最高的,达34%。”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树表示,“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在过去几年当中可投资性得到持续提升,被纳入全球知名指数,彰显中国金融资产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北向资金有望维持净流入。”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表示,展望下半年,经济预期改善有望提振海外投资者信心,预计2023年北向资金可能流入A股2000亿元至4000亿元。

  人民币资产性价比较高

  在市场人士看来,外资趋势性流入A股,原因在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A股避险属性逐渐增强。

  全球资管巨头富达国际指出,中国是全球投资者的热土,短期来看经济复苏有所波折,但复苏总体趋势明确。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认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跑出加速度,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在经历了疫情考验之后,中国市场更加强韧,并继续为海外企业和投资者带来长期增长潜力和富有吸引力的发展机遇。

  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相比,当前A股估值优势凸显。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认为,与亚洲其他地区(日本除外)相比,中国股市的估值似乎被低估。“在短期内,我们密切关注中国科技公司的盈利情况以及市场对此的反应。”该机构指出。

  此外,在海外市场风险不断发酵过程中,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凸显,成为国际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的较好选择。

  “考虑到海外市场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内地股票目前看起来特别有吸引力。”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如是说。

  开放步伐坚定向前

  外资“入A”的信心增强,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释放的强信号。近期监管层就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发声频率越来越高,声量越来越大。

  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将在统筹开放与安全基础上,加快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格局。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介绍,下一步将拓展优化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格局。

  机构、市场、产品多个维度的对外开放有望持续推进。“我们将继续稳步扩大期货特定品种开放,拓宽QFII、RQFII投资范围,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充分参与我国初级产品期货品种定价,提升我国期货价格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为产业企业提供更准确的价格信号。”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说。

  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6月12日在香港举行第十三次高层会晤,双方就两地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发展近况进行沟通与交流,就优化互联互通机制、促进衍生品市场和资管业合作、跨境监管合作等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磋商并取得积极共识,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不断迈进。

  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全力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也有望提升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这有利于优质上市公司估值提升,业绩稳健、重视股东回报的公司将成为中长线资金加大配置的方向。”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中国证券报)

编辑:吴若淇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