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王苗苗
“眼前这块地一共50亩,当时花生成片成片的死,感染病害的花生面积能占到八成,都没有信心再种花生了。后来在周教授的指导下,在病虫害严重区域进行防控试验示范,没想到防治效果这么好,病虫害明显减轻,死棵也少了很多,估计每亩地能增产30%以上,完全超出我的预料……”10月19日,在正阳县王勿桥乡召开的“河南省花生重大土传病害成灾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核心技术示范田测产验收会上,正阳县钰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家启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测产验收会由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组织召开,河南省农业大学周琳教授、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郑乃福、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研究员吕国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董文召、河南大学研究员李云河、正阳县花生产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余辉、正阳试验基地技术负责人王立博士及周边农户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花生是正阳县目前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其安全生产与否直接关系到正阳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花生白绢病、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和青枯病等土传病害频发、重发,严重影响了正阳县花生安全生产。为解决这些困扰当地花生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牵头实施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主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及生物农药创制”,并针对河南省花生重大土传病害成灾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专题研究,进行花生土传病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应用。
赵家启所说的周教授,指的就是周琳教授。作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主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及生物农药创制”主持人,周琳教授在会议现场为农户们介绍了这项核心技术。一是土壤深翻。周琳教授强调了土壤深翻的重要性,深翻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尤其通过深翻将花生白绢病菌核翻压至土壤深层,阻止其萌发侵染。周琳教授建议,土传病害较轻的田地可每3-5年深翻一次,而病害较重的田地则需连续深翻2-3年。示范田的数据显示,深翻过的花生产量明显高于未深翻的对照田。二是土壤微生态改良。通过增施复合微生物菌剂、农药颗粒剂和调理剂,改善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中有害菌数量。三是种子包衣或拌种。这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示范田所采用的新型拌种药剂能有效预防白绢病、根腐病、茎腐病等。最后,周琳教授强调指出,对于已经出现病害的花生田,精准喷药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三精准”,用药精准、喷药时间精准、喷药部位精准。
据介绍,该示范田种植的抗病品种为豫花22号,主要集成示范了土壤深翻、土壤微生态改良、杀虫杀菌一体化种子处理、精准减量施药等关键技术。经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组现场测产,示范田和对照田播种密度均为每亩16000株,示范田每亩成株数14605株,平均鲜果重934.1公斤,折合实际亩产397.0公斤;对照田每亩成株数10084株,平均鲜果重671.5公斤,折合实际亩产285.4公斤。示范田比对照田增产39.1%。专家组一致认为,示范基地采用的核心技术集成创新程度高,先进实用,绿色高效,对花生土传病害防控效果显著,增产作用明显,建议在河南省乃至我国其他花生产区推广应用。
河南省农业大学周琳教授团队开展的花生土传病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成效非常显著,对提升农民朋友们科学种植花生的意识,稳定花生种植面积,推动油料作物增产提质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晏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