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聚焦代表通道丨李新:让科技创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时间: 2024年01月28日16:51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马连华 文/图

1月28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新向记者展示两个创新成果。

“近两年,河南正在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我们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中原农谷实现了首次跨界合作。”李新说。

“请大家用微信扫一扫我手中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红薯粉条这款农产品的溯源信息,这些信息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更是中原农谷安全管理的重点。”李新在展示第一个成果“神奇的源农码”时说。

每天,都有无数农产品上市,怎样才能高效地采集和管理它们的信息呢?于是,我们首次跨界运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给每个农产品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证,也就是“源农码”。

“它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为中原农谷量身定制的‘数智大脑’管理平台,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一物一码,一扫即知。”李新说,“数字技术赋予‘源农码’的神奇功能,在于把繁琐复杂的工作交给数智大脑处理,而人们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得到结果。”

第二个成果是“农田里的智慧灯杆”。中原农谷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区,为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需要随时掌握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等情况。但传统的农田监测站占地面积大、维护成本高,各种农业信息化设备互不联通,难以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作用。

“为此,我们通过跨界创新找到了解决方案,把智慧灯杆从城市搬到农田,赋予它新的使命,一是运用物联网技术统一采集数据、实现互联互通;二是集成计算、通信、监控和无人机停靠等新功能;三是连接中原农谷数智大脑。”李新说。

“农田智慧灯杆”成本低、占地少,只需20根就可以覆盖一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持续高产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一杆在田,万物互联。科技创新应强化跨界思维,善于挖掘、利用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解决本行业的创新难题。

李新建议,政府统筹谋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制度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编辑:吴若淇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