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孙晓兵 张帆
近日,记者从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3年,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六个医疗应急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标志着该市在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为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加快医疗应急体系建设,该市瞄准全国一流水平,紧盯信息化前沿,建成了医疗应急综合指挥平台暨智慧急救系统,建立了集急救调度、医疗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云调度急救平台,对突发事件处置、紧急医学救援、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去年智慧急救系统上线后,该市医疗应急中心已启用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ADLS)对拨打120呼救者第一时间提供标准化自救互救电话指导1.4万余次。
线上指导让求救患者化险为夷
“我家的孩子在吃奶时发生了呛奶,孩子脸憋得通红,急需救护车抢救……”10月20日晚上11点左右,孩子的父母拨打120急救电话后焦急地求帮助。该市医疗应急中心调度员耿尼歌在接到电话后,9秒钟内即把救护车派出。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她通过电话安抚并指导家属立即开始急救。“您先冷静,听我说,用你的手拖着患儿的下颌,使其面部朝下,放在手臂上,让患儿头低屁股高,另一只手拍打患儿背部肩胛骨中间,向下向前拍打……如果没反应继续双臂夹紧患儿,把孩子翻过来,面部朝上,食指中指并拢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快速用力按压……”此时电话像一座生命的桥梁,连接着所有人的心。在通话1分30秒时,电话对面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孩子虽然哭出声了,但为了安全起见,耿尼歌叮嘱其父母让婴儿头偏向一侧,并建议家属带孩子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次日在回访时,孩子父母说孩子目前情况稳定,并对当班调度员在当时情况危急时做出的专业指导给予很高的赞扬。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连日来,因食物导致窒息并得到及时抢救的患者有10余例。自今年以来,通过智慧急救系统,利用ADLS标准化流程进行电话指导、前移抢救关口,为1万多名急救患者提供了在线指导服务,弥补了院前急救人员在到达急救现场前患者无人救的“空窗期”。
智慧急救系统具备了120呼救现场地址自动定位、调度系统快速受理智能派车、急救车辆任务信息动态跟踪、院前院内协同救治、院内告知等功能,急救服务效能将全面提升;引入ADLS,调度员通过标准化流程和预案系统提示,给报警人提供自救互救指导,实现院前急救“零等待”;同时,新系统具有全省领先的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体系,车前、车内、急救现场可实时视频传输,实现报警、受理、派车、救治、转运、交接等急救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能够有效提升急救决策效率,自动生成可视化急救质量数据,实现院前急救资源合理调配。
日夜坚守用专业书写生命奇迹
“近年来,我们通过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培训,不仅全面提升了调度员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还重视调度员队伍的人才建设与发展,从而组建起了一支守护群众生命的急救先锋队伍。”指挥调度科负责人徐亚丽说,目前,指挥调度科全体调度员均为医学院校毕业,其中有2名为硕士研究生,利用每周五上午时间进行常态化业务学习,学习内容涵盖了急救大讲堂、认识地形、下沉分站、业务培训,同时还举办技能竞赛、邀请急救专家授课向调度员教授医疗急救知识,以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升调度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达到日均呼入量近300次。为加强全市院前急救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平顶山市医疗应急中心还多次举办院前急救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范围覆盖了市区各急救站的医护人员和120驾驶员,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急救技能,力争打造一支更加专业、高效、团结的急救队伍。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平顶山市医疗应急中心的全体成员日夜坚守,时刻准备着,用专业和速度书写着生命的奇迹,被市民称之为守护生命的急救先锋队伍。平顶山市医疗应急中心的主要职能,一是120急救电话及医疗转送服务的指挥调派。二是全市重大突发事件及群体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救援。三是院前急救质量控制,组织开展急救站相关工作。四是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群众健康知识和急救技能普及;院前急救、医疗转送等相关人员的培训。五是编制修订医疗应急预案,贮备医疗应急物资;开展医疗应急演练,承担各类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六是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推进智慧急救信息化工作。通过启用医疗应急综合指挥平台暨智慧急救系统,建立云调度急救平台,综合了急救调度、医疗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急救资源的智能调度和高效配置,让平顶山市医疗应急中心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一步,平顶山市医疗应急中心将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医疗应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全市院前急救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工作人员紧急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打造平战结合、反应迅速的医疗应急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