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蜜蜂蜇伤
时间: 2024年06月26日15:05         

查看证书

  春夏季是人们户外活动频繁季节,也是蜜蜂工作繁忙的季节,户外活动中难免被蜜蜂伤。蜜蜂蜇伤后,根据伤势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轻症和重症可能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症状。

  局部反应:

  疼痛:被蜜蜂蜇伤后,局部会立即感到疼痛。

  红肿:皮肤局部会出现红肿,类似被火烧伤的感觉。

  麻木:有时会出现局部麻木的情况。

  水疱:少数对蜜蜂过敏的人还可能出现水疱等全身中毒症状。

  全身症状:

  头痛恶心:部分人在被蜜蜂蜇伤后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呼吸困难:如果伤势较重或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气管痉挛。

  休克:极少数情况下,蜜蜂蜇伤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昏迷休克等严重症状。

  处理建议:

  去除毒针:蜜蜂蜇伤后,首先要去除留在皮肤内的毒针。可以用消过毒的针头或类似工具将毒针取出。

  清洗伤口:由于蜜蜂蜂毒是酸性的,可以用碱性液,碳酸氢钠、肥皂、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以中和并清除残留的毒液。

  消毒处理: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难忍,可以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封闭。如果对蜜蜂毒素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抗过敏或抗休克,必要时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注意观察:受伤后,应密切观察伤者症状,特别是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

  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饮食注意:在受伤期间,应避免食用发物和刺激性食物,如羊肉、鱼类海鲜等,以免加重过敏反应。

  蜜蜂蜇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并密切观察伤者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症状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户外活动中怎么预防蜜蜂蜇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减少接触:尽量避免前往蜂巢集中区或已知的蜜蜂活动区域。减少在繁殖季节(如春季和夏季)在户外喝含糖饮料,因为蜜蜂对甜味敏感。

  避免穿着花色、鲜艳或深色的衣物,因为蜜蜂可能会被这些颜色吸引。建议选择浅色、暗淡的衣物。

  注意穿着和卫生: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以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出门前最好洗个澡,消除身体的异味,避免使用香水或香味浓郁的护肤品,因为这些可能会吸引蜜蜂。

  避免惊扰蜂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惊扰到蜂群,不要故意接近或触碰蜂巢。

  如果发现有蜜蜂在附近飞舞,应保持冷静,不要慌张,避免拍打或奔跑,以免激怒蜜蜂。

  避免高风险活动:在登山、郊游等户外活动中,避免踏入人少的草丛或灌木丛,因为这些地方可能是蜜蜂的栖息地。注意观察树枝和岩石上是否有蜂巢,如果发现有蜂巢,应绕道行走,不要试图去捅蜂窝。

  自我保护:如果不幸被蜜蜂误解并遭到攻击,应用衣物保护好头颈部位,并迅速向蜂巢或蜂群相反的方向逃离。

  也可以原地趴下,用衣物或其他物品遮盖住露出的皮肤。

  了解蜜蜂习性:了解蜜蜂的习性和活动规律,有助于更好地预防蜜蜂蜇伤。例如,蜜蜂在白天活动较为频繁,黄昏和夜晚则相对较少。

  自备急救物品:对于过敏体质或曾经被蜜蜂蜇伤过的人,建议自备肾上腺素针盒或肾上腺素笔等急救物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自救。

  预防蜜蜂蜇伤需要从减少接触、注意穿着和卫生、避免惊扰蜂群、避免高风险活动、自我保护、了解蜜蜂习性和自备急救物品等方面入手。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蜜蜂蜇伤之害。

  科普作者姓名:马玉亮;现职称:副主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急诊医学科)

编辑:张茜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