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的到来,由《医师报》主办、艾伯维支持的“自由如风”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活动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落地。该活动旨在提升患者及公众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不受疾病的束缚,享受自在如风的生活。
在这场关爱活动中,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开展患者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疾病管理知识,帮助他们重返自在如风的活力状态。“自在如风”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活动日前落地了包括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内的全国十家重点医院。
炎症性肠病为特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便血,病因尚不明确,其包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几乎仅累及结肠,而克罗恩病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近年来增加显著,且发病人群偏年轻化。预计2025年,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将达到150万,且以青壮年居多,发病高峰年龄为15-35岁。
同时,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日常生活、出行、社交等方面都会受限。因此,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早诊早治,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来改善病情。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创新治疗方案不断丰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也已经从最初的症状控制、减少激素使用和避免手术,逐步发展到更加注重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已经成为可控的慢性病。其中,黏膜愈合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冯百岁教授分享到:“黏膜愈合是重要的长期治疗目标。创新药物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黏膜愈合。近年来出现不少创新药物,其中口服小分子药物,如乌帕替尼,备受关注。这类药物有助于促进黏膜愈合,改变疾病的进程,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复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为冯百岁教授为患者献上“自在如风”的祝福
在“自在如风”炎症性肠病关爱活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站,现场通过炎症性肠病疾病科普知识分享,打破疾病偏见,传递科学的诊疗知识,赋能患者追求更自在的生活状态。
编辑:赵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