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丘 > 正文
宁陵县:农家院建起非遗博物馆
时间: 2024年09月29日16:5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罗合力 通讯员 夏金明

  金秋九月,记者驱车来到宁陵县赵村乡非遗文化传承人翟志伟的“新家”。远远看去,那是一座清淡古朴的三层楼房的农家院子。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层楼房上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非遗工坊。大门上方有一块镌刻着“宁陵非遗博物馆”的牌匾。

IMG_202409273_104232555.jpg

  这座农家博物馆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由翟志伟自发建设,分为葫芦艺术展区和葫芦工艺制作体验区两部分。馆内共有两万余件形态各异的葫芦作品。

  一楼是展示厅,博古架上摆满了形式各异、优美绝伦的葫芦雕刻艺术品,仿佛进入了一个葫芦世界。有油锤葫芦、压腰葫芦、大瓢葫芦、鹤首葫芦等葫芦作品,在大小不一的葫芦上,有民间喜爱的八仙、龙凤、菩萨、八俊、五牛、山水风光、十全十美、五福临门等吉祥艺术图案,产品小的仅盈盈一握,大的长可一米,一个个“龙”迎春系列葫芦烙刻画作品,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有的刻上诗词书法,典雅别致;有的雕成用品玩具,活灵活现。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葫芦能做出这么多精美的工艺品,这个展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葫芦谐音是福禄,对新的一年有很好的寓意。”游客田女士说。

  根据非遗博物馆里介绍得知,翟志伟是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君葫芦”第六代传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幼承家学,在葫芦艺术的制作与研发上具有极深的造诣。他还挖掘整理前人的技艺,从葫芦种植到葫芦加工完整收集了传统葫芦制作技法,将所有葫芦工艺技法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都保存到葫芦博物馆中,让大众能够了解到这门传统技艺的历史和传承。多年来以铁代笔,以火为墨,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终于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他把烙画技法与雕刻技艺融合,由单一的古朴色发展为多色并存,又将钟南山、刘胡兰等人物形象纳入葫芦烙画,扩大了葫芦烙画的题材范围,并注重寓教于刻。

  “乡村非遗博物馆的落成开放,充分体现出非遗传承人的发展主动性和文化自觉性,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今年以来,赵村乡翟楼村依托非遗工坊,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葫芦文创初见成效。下一步要继续扩大规模、增强辐射,让小葫芦成就大产业。”到村任职选调生李梦宇说。

  “作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宁陵非遗博物馆就是一张对外的名片,既要好看还要中用才行。下一步,我将继续与高校合作,不断创新葫芦文创产品,让花样越来越多。同时,还要更加努力地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将葫芦文创发展到刘楼、张弓、柳河、乔楼、王楼等周边乡镇村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有力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商丘市人大代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翟志伟如是说。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