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聚焦“三大工程” 金融发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时间: 2024年05月31日08:58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聚焦“三大工程” 金融发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新华社记者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力方向。目前,金融系统积极通过专项借款、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三大工程”的支持力度,护航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广州白云区罗冲围片区,几处城中村房屋老旧,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条件较为薄弱。如今,依托建设单位自有资金及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1.65亿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片区内潭村、螺涌村、松南村、松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均已开工。项目完工后,上万名居民居住环境将得到改善。

  记者了解到,目前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今年1月底,两家政策性银行发放了首批专项借款。

  “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是按照投资进度,分期、分批投放资金,有利于推动城中村改造顺利实现。”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此类借款能够解决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导致的投入产出现金流不匹配等问题,降低城中村改造的成本。

  截至5月27日,国开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002.47亿元,涉及376个项目,支持建设安置房100万套,惠及村(居)民53万户。截至5月20日,农发行累计投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780.53亿元,涉及建设安置房70万套,惠及村(居)民36.6万户。

  在设立专项借款、提供专项支持外,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三大工程”提供贷款支持。

  近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南昌向塘综合贸易产业中心投放了1.7亿元“平急两用”贷款,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南昌地区仓储物流设施“平急两用”服务能力。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

  中国进出口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出口银行重点聚焦城郊大型仓储基地,用好中国人民银行中长期低成本资金,制定“平急两用”贷款新增计划,全力提供信贷支持。

  从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支持来看,截至5月27日,国开行已发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8.19亿元,支持新建保障性住房超过3100套;发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7.1亿元,落地项目36个。截至4月末,农发行对接保障性住房项目15个,审批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2.04亿元;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个,发放贷款72.04亿元。

  商业银行也在持续发力。建设银行、农业银行4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建行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已实现对第一批清单内项目的全部对接,“平急两用”领域对接项目271个,城中村改造领域对接项目507个;农行积极支持“三大工程”,累计向37个项目提供授信3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三大工程”,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发挥作用,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

  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向三家政策性银行投放抵押补充贷款(PSL)5000亿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抵押补充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5年,且成本较低,能够较好适配“三大工程”相关项目资金需求。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伴随资金流入,各地“三大工程”项目落地加快,多地已披露项目进展和后续规划。深圳已启动13个项目、共计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昆明已有91个项目在国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中通过省级备案;青岛今年计划改造城中村122个,涉及村(居)民7.8万户……

  “对市场投资而言,‘三大工程’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吴棋滢说。

  从目前金融机构对接“三大工程”的情况看,专家表示,授信额度已较为可观,发放有望逐步提速。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开行将持续深化政银合作,强化信贷资源保障,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项目尽职调查及评审审批,严格落实账户监管等措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同时,还将用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选定的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记者张千千、姚均芳、郁琼源、孟盈如)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