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娄玉穗
7月24日,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综合试验站携手豫西及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生态与土壤管理岗位,在宁陵县阳驿乡袁庄村共同举办“大棚多膜促早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观摩测评会”。体系岗站专家刘崇怀、杜远鹏、吕中伟、刘三军以及豫东试验站团队成员崔小月、吴文莹参加会议,同时还有来自宁陵县及其周边地区的葡萄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代表共计93人参与。
培训会上,专家们围绕阳光玫瑰葡萄的优质绿色高效生产,进行了深入浅出讲解。他们分别就“葡萄新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阳光玫瑰葡萄产业的‘醉’美未来”“葡萄园土壤健康管理的科学策略”“大棚葡萄栽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岗位专家刘崇怀强调:“市场不缺乏阳光玫瑰,但高品质的阳光玫瑰却供不应求。宁陵县应坚持差异化种植策略,通过大棚促早栽培,错开市场高峰期,提升果品品质,从而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吕中伟站长进一步强调:“负载量的精准控制是提升葡萄品质的关键。阳光玫瑰虽易丰产,但要追求卓越品质,必须合理控制产量。”岗位专家杜远鹏则对施肥管理提出了独到见解:“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因此,我们应注重合理施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育健康土壤,这是提高葡萄品质的基石。”
刘三军站长在展望未来时表示:“在河南,葡萄种植应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模式,这种模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将是未来葡萄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培训结束后,与会者实地观摩了大棚促早栽培的阳光玫瑰葡萄生长情况。目前,采用三膜覆盖技术的阳光玫瑰葡萄已成熟上市,其果穗底糖含量稳定在17%左右,单粒重约18克,单穗重可达800克,果面光洁无瑕,完全符合一级果品的质量标准,市场反响热烈,价格优势明显。参与观摩的种植户纷纷夸赞,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早熟的优质葡萄效益就是高。
阳驿乡袁庄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作为宁陵县大棚葡萄升级改造的典范,在豫东综合试验站的多年精心指导下,已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低棚、老品种、“V”形架结构向高标准、现代化种植模式的转型。2020年,该基地集中连片建设了80座高标准单栋大棚,占地总面积达120亩,大棚顶高4米、宽10米,每棚科学规划种植4行,主栽品种为阳光玫瑰,并采用高宽平架式结构,架面高度达1.8米,既便于人员作业,也适合机械化操作,为当地大棚葡萄种植树立了标杆,有效推动了宁陵县葡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编辑:晏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