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郏县:“粮田”变“良田”绘就好“丰”景
时间: 2024年05月20日10:29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黄俊伟

  5月13日,走进郏县安良镇高楼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只见一望无垠的麦田随风荡漾,阵阵飘香,田间道路宽阔平坦,沟渠纵横相连,一架装载着增产套餐的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在麦田低空飞行,进行“叶面肥”作业实施,一幅现代农业的生动画卷展现在眼前。

  “今年我种了360亩小麦,以前进行‘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全靠人工,三四个人要忙好几天,现在县农业部门植保作业队用无人机帮忙,不到半天时间就喷洒完毕,省时省力又省钱。”种粮大户任延旭站在自家麦田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种粮靠技术,但更要靠政策。从小麦播种到现在,县农业农村局一直关心着小麦长势,技术人员在我们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里免费开展施肥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配备便利的灌溉设施,还不定期进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给我们种粮大户带来了希望,送来了放心,收成明显提高,去年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今年雨水足、管理到位,相信收成会更好。”任延旭说。

  “高标准农田非常适用于机械化耕作,施肥、喷药、灌溉等日常管理都非常方便,与普通耕作相比省工90%以上,效率高,质量好,能耗低,省时省力省人工还增产,种植的农作物旱能浇涝能排,风险小,这不仅增加了种粮大户的干劲和信心,还为全县粮食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行的县农业技术人员黄俊伟说。

  王集乡赵刘庄村农民杨萍今年50岁,流转土地1100亩,常年种植小麦、花生、大豆等农作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种植优质农作物8000余亩。通过县里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蓄水、排灌设施、耕作道路等工程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新格局,为农田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种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施肥、打药、浇地等日常管理非常方便。”杨萍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时浇地采用微喷技术,比大水漫灌节水约50%,小麦、玉米亩产比以前平均增加200斤以上,达到1100-1200斤,花生每亩有900斤的产量,其他农作物如大豆等亩均增产大约10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近年来,郏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技术跟进力度,在化肥减量、土壤改良、良种引进、节水灌溉、粮食高产等技术上下功夫,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达95%,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引进、示范优质小麦郑麦369、新麦26,优质红薯商薯19、烟薯25等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配套、组装、集成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生物菌肥综合利用等新技术10多项,为保障粮食安全、引领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百千万”方达到52.97万亩,占总面积65万亩的81.5%;去年夏粮总产完成18.04万吨,全年粮食产量完成36.76万吨,高标准粮田区域去年新增粮食产量2.6万吨左右,新增总产值约6000万元,区域内农户人均纯收入比非建区高出200元以上。


编辑:晏语悦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