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高考想作弊?“黑科技”不答应!
时间: 2024年06月05日15:35     新闻来源:首都教育     

  6月7日,2024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帷幕,对于千万考生来说,高考考场是梦想启航的地方,而对于相关部门来说,高考考场则是一场安防大考。新科技、新挑战不断涌出,对高考安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证试卷安全:每辆押运车均安装智能追踪系统 

  5月底,高考试卷从北京发往全国各地,中国邮政负责全程押运,警察开道,武警护航,北斗卫星跟踪,确保试卷安全无虞。

  绿皮大货车成为特殊的运输工具,车上配备多个摄像头,确保全程监控,不得停车。  

  每辆押运车都安装了智能试卷追踪系统,从试卷进入车辆、起运、送达考点,全程实时回传考试中心,北斗卫星全程跟踪导航,每一秒都在监控之中,高科技的应用进一步保障了试卷的安全。  

  近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的考务团队也进行了首次全员、全要素高考演练。从组织入场到试卷启封、分发,再到收卷、离场……监考老师提前熟悉考试流程,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为考生服务。

  保证考场安全:今年高考网络巡考系统升级

  今年北京市对高考采用的智能巡查系统进行了升级,视频监控识别将更加敏感,扭头、弯腰捡东西、监考员与学生交流这类小动作都会被视频系统捕捉,可快速识别考生疑似违规行为。

  利用雷达探路、“猎音”戒噪,安装智能安检门和人脸识别系统,安排无线电检测车、巡逻机器人、无人机巡逻,配发磁弹枪……近年来,“黑科技”护航高考花样越来越多。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常见的作弊手段与反作弊神器,了解高考中的“科技与狠活”!

  精准打击“替考者”

  过去,鉴别替考者全都靠监考官的一双“慧眼”。而在科技进步的今天,鉴别考生身份可以依赖科技设备。

  生物识别技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方式,对考生的身份进行验证,防止冒名顶替或代考的情况发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各个环节,老师们都会对考生进行多次的生物特征采集和比对,确保每位考生都是本人参加考试。

  无处可藏的移动设备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不法之徒开始制作可以联网的微小设备,卖给考生带入考场,同外界进行信息传递。比如装有内置摄像头或显示屏的眼镜,装有内置无线接收器的耳机,装有内置摄像头或扫描仪的钢笔等,实时获取题目,发送答案。

图源:百家号

  面对这些进化了的作弊手段,光靠监考老师可能就不太够了。反作弊也得借助高科技,首先登场的是探测、监控、切断“三剑客”。

  金属探测仪可以对考生身上的金属物品进行扫描和识别,从而发现携带电子设备的考生。金属探测仪也可以对考场内外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屏蔽和干扰,从而阻断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讯。

图源:新浪网

  全程视频监控可以对考场内外的所有动态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从而发现使用手机或网络平台的考生。

  信号干扰器可以对考场内外的所有通信信号进行干扰和切断,阻止手机或网络平台之间的联系。

图源:百家号

  高科技设备齐上阵

  “三剑客”可以阻止携带移动设备的作弊行为,但面对利用无人机和卫星电话等高端设备的作弊方式,需要更加高级的拦截方式。

  考场周边的雷达车,就是这些设备的“天敌”。雷达系统和电子战设备可以对考场上空的所有飞行物进行及时发现和拦截,防止使用无人机或卫星电话的考生。

  同时,它们也可以对无人机或卫星电话的通信信号进行干扰和破坏,使其失去功能。

图源:百家号

  面对层出不穷的作弊花样,除了针对性的定点打击,还可以主动出击。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是作弊的高科技防线。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识别考场内的声音,判断是否有作弊嫌疑。如果发现有异常声音,如低语、咳嗽、手机铃声等,系统会自动记录并报警,提醒监考老师进行核查。

图源:生活报

  大数据分析则可以通过对历年高考数据、各地区高考数据、各科目高考数据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作弊规律或异常现象。比如,如果某个考场或某个学校的平均分或优秀率异常高,或者某些考生的答案与其他考生高度相似,系统会对这些情况进行标记和预警,供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图源:齐鲁晚报

  可穿戴技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它可以对考生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包括考生的身体姿态、眼神、语音、呼吸等多种生理指标,从而发现考生是否存在作弊嫌疑。

  此外,还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准考证验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考场管理、智能分析系统的作弊预警等技术也开始被尝试应用到高考反作弊中。

随着科技与制度的结合

高考的公平性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为社会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

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