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高考志愿填报“内部大数据”骗局,不应成为连续剧
时间: 2024年06月21日16:58     新闻来源:光明网     

教育部6月18日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应谨慎对待以下这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针对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教育部表示,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

  又是志愿填报时。面对众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难,由此催生了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的火爆。一些咨询机构便顺势打出“内部大数据”、能“精准定位”的虚假宣传,诱导考生和家长上钩。在高考志愿填报到来的关键时刻,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内部大数据”骗局,正当其时。

  高考志愿填报,从来不只是看考生考了多少分、分数线是多少,还需要关注拟填报高校过往的招录分数、录取人数以及本年度招生计划人数、各分数段考生分布数量等各种因素,这些,确实需要准确、详实的大数据支撑。可当考生和家长不擅长对大数据进行理性剖析时,自然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相关咨询机构。不良咨询机构正是看到了“大数据”这块好用的招牌,才萌生靠此赚取不义之财的“商机”。

  大数据对志愿填报确实有一定帮助,但也绝不是唯一的依赖。高考志愿填报既涉及学科成绩,也涉及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学校特点等多个因素,每个考生的需求和优先级都是不同的,这些个体差异无法完全被大数据分析所覆盖。考生和家长只有结合个人情况进行综合权衡,才能作出最适合考生的选择。

  至于机构宣称的“内部大数据”能帮助考生“精准定位”选择专业和学校,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正如教育部的提醒所示,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只不过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根本没有助力考生择专业和择校的神奇功能。不良咨询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心理兜售高价服务,有失诚信,也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于德不符,于法不容。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骗局,每年都差不多按时登场,教育部门也是年年发布警示,但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中枪”。显然,防范高考志愿填报“内部大数据”骗局,不能仅止于提醒。相关部门在警示考生和家长多一份理性、破除对“内部大数据”迷信的同时,还应依法依规地强化监管,及时将非法敛财的骗子咨询机构彻底逐出市场,避免此类骗局卷土重来。(张智全)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