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把支教当生意 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
时间: 2024年06月27日16:11         

  ■本报评论员 温献伟

  据报道,眼下,网络上出现大量广告声称,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到乡村待几天,与孩子们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拿到所谓的“支教公益证书”。

  支教作为公益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多少年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心怀教育、情系山区的志愿者负笈而行,扑身扎根。这种“不改其真,不移其志”追求真善美的无私情怀,绽放着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璀璨光芒,构筑起新时代支教志愿服务的坚强生命线。

  然而,绚烂风景之中,总有暗影作祟。如今,别有用心之人却将支教当成一门生意,以商业活动之名待价而沽、中饱私囊。此种行径,不期然也迎合着某些人不正当的需求,将志愿服务这块“闪光招牌”异变成为自己的“光鲜履历”。这种无良的背后交易,不仅背离志愿服务初衷,更是对公益志愿精神的严重亵渎。

  支教属于公益性质,非营利性是其核心要义。众所周知,正规的支教流程具有一套严格的审批、核准程序。因此,对于“散兵游勇”式地打着各类旗号的支教活动,我们都应保持高度警惕。针对各种冠以商业之名的支教活动,相关部门和平台要强化监管,展开巡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儆效尤,绝不姑息。支教受助方也要擦亮眼睛,把好核验关口,杜绝“李鬼”登场,以此激浊扬清,去伪存真,共同维护支教队伍的清净、纯洁,更好地弘扬支教志愿服务精神。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