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刘强:点绿成“金” 风景变“钱景”
时间: 2024年08月02日16:04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杨存玲

  “武店村离家太远,回去一趟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一般是一个月回家一趟。最近,村里事情比较多,快俩月没回家了。”刘强笑称自己“沉浸式”驻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村里人”。

  2022年年底,省委组织部派刘强到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郑州距离淅川县武店村400公里。

  驻村期间,刘强带领村“两委”干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并推进旅游服务项目建设,将武店村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并深化“双绑”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带领武店村走出了一条把风景变为“钱景”的特色发展之路。

1.JPG

  “沉浸式”驻村 扛起责任与担当

  “刚下过雨,担心石榴生虫,去地里看看长势,确定一下什么时候套袋儿。”上穿白色T恤,下穿黑色运动裤,一双黑色运动鞋沾满了湿漉漉的泥巴,眼前这个很接地气儿的“村里人”便是刘强。

  “山那边过了隧道就是湖北了,看这美景,让人心情无比舒畅,我的驻村路上的‘诗和远方’都实现了。”指着美景,刘强连连称赞。如果不是驻村,他甚至不会知道在湖北和河南交界处有这样一个村庄,更不可能在两年的时间里在郑州与武店村之间来来回回,并为其倾注全部的精力和热情。

  刘强于2022年11月底到武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入村时便与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范志峰同吃同住同工作,白天交接工作、晚上交流体会,结下了深厚情谊。一天,范志峰拿出村民送来的四封感谢信,说:“这是驻村两年的最大收获,村民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用最真挚、最质朴、最直白的语言向驻村干部表达了感激之情,这是群众对自己驻村工作的认可,也是用真情付出得到的肯定。”

2.JPG

  这些点滴都深深地触动了刘强,让他明白了驻村帮扶工作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只有融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办好民生实事,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赢得口碑。

  武店村总面积4.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91.13亩,另有1700亩山地被划入湿地保护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承担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任务,保护水资源是这里的第一要务,也是头等大事。

  武店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山不能开、有树不能伐、有水不能渔。”也就是说,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

  刘强和村“两委”干部反复商议,下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利用这里光照充足,水质极佳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果种植。同时,利用这里地处核心水源区、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风景秀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荒山披绿 点绿变成“金”

  武店村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有800米,处于南水北调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武店村立足特殊区位、资源禀赋,找准发展“一村一品”的切入点,确定“绿色发展”的总路线,并在色发展总路线的基础上,打出产业振兴“组合拳”。

  荒山不仅披“绿装”,点绿还要变成“金”。在渠首果蔬基地,一棚棚西瓜生长势头正旺。这是武店村招商引进的淅川县移民产业项目,由村集体与平顶山原基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经营,采取瓜果和食用菌轮作形式,在春夏秋种植美都西瓜和网纹蜜瓜,冬季种植羊肚菌,不让土地空转,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村民羊肚菌种植时使用的羊粪等有机肥料,可以持续增强和优化土壤肥力。

3.JPG

  一边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农副产品,一边是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如何让名优特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刘强搭起了一座网络桥梁。

  “我们的石榴园全部是人工除草,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施用的是养殖场的牛羊粪和农家肥,绿色无公害。”打开聚光灯、支起手机支架,石榴成熟时,刘强就会直播带货销售石榴。刘强介绍,除了有机石榴,武店村还用石榴汁做成低度果酒和白兰地酒,积极参加消费帮扶专项对接行动,以提高产品知名度。

  产业兴则农村兴。驻村以来,刘强带领村干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接科技农业企业,以农业设施入股,引进食用菌种植等高效农业项目。以18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产业为基础,发展西瓜、蜜瓜、杏李等特色瓜果种植100亩。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种植大户加入,驻村工作队帮助统一对接市场销售。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实现纯收入5万余元,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务工50余人,实现了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一体发展。

4.JPG

  截至目前,武店村通过扶贫车间租赁、旅游车辆出租、入股林果公司、开办集体企业等,村集体经济收益达70万元。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也得到了整体提升。不仅如此,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武店村的食用菌种植、黄粉虫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也风生水起,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走绿色发展之路,风景变“钱景”

  “周末、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不但有本地人,还有不少外地游客,生意不错,尤其是晚上,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武店村一组村民邹照民一家在湿地公园小吃街卖凉皮、烤串等。他告诉记者,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场已成为当地人人皆知的游玩地,在这里摆摊后,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最近几个月,刘强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拓展休闲度假和体验活动功能开发上。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武店村启动了卡丁车游乐场项目,将依托石榴园和游客服务中心现有设施,打造集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小型田园综合体游乐场。

5.JPG

  “目前,我们集体经济投资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淅川文化味儿的渠首小院饭店已经试营业,‘五一’和端午节假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刘强介绍,这家特色创意餐饮店的试营业,将为小型田园综合体游乐场的“文旅融合+文化潮流消费”再添“一把火”。

  “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文旅项目业态不够丰富。下一步,武店村将力争‘农业叫响渠首品牌,旅游发展特色项目’,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带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动村级组织综合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使群众生活更加美满、幸福。”刘强告诉记者,如今的武店村已经建成了千亩突尼斯软籽石榴果园、汤山渔村农家乐民宿、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场、渠首小院旅游饭店,正在推进饼干加工车间和包装饮用水车间建设,群众收入和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稳稳端起了生态“金饭碗”。

6.JPG

  “武店村生态好、环境美,发展近距离、短周期、慢节奏的乡村游非常适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丰富乡村业态,拓展休闲度假和体验活动功能。我们将立足特色产业,构建乡村旅游大格局,将武店村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把风景变为‘钱景’。”刘强坦言,武店村将以多元化的业态巧妙融合餐饮、文化、住宿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旅行体验,邀请更多人来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生活、感受不一样的乡村魅力,品味丹江的农家味道、欣赏别致的乡村风光。


编辑:王静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