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国民品牌洽洽食品发布上半年财报,今年上半年,洽洽食品实现营业收入28.98亿元,同比增长7.92%,归母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25.92%。在零食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财报可以说是相当难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发布之后,有关洽洽食品的好消息也是接踵而来:弗若斯特沙利正式宣布洽洽取得瓜子连续五年全球销量第一的认证,验证了洽洽“瓜子大王”的全球领先地位。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企业界,尽管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可能不再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其开创性的策略仍然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前,中国各行各业正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存量时代,增长不再是普遍现象;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必须不断进步的时代,不进则意味着退步。
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实现增长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最终,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陷入内卷化的竞争,要么通过创新来突破。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倾向于采取简单直接的内卷化策略来应对挑战,然而,也有一部分企业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正确的创新之路。
01要么做第一、要么是唯一
踏入洽洽食品合肥总部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句醒目的标语:“允许创新失败,不允许不创新。”这不仅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洽洽食品创新实践的真实写照。洽洽的创新是全方位的,贯穿于产品开发、市场策略、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它追求的不仅是局部的改进,而是整体的提升和突破。
在品类策略上,洽洽食品打破了快消品行业传统的单点突破模式,转而采取双轨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公司不断推进大单品的系列化和风味化创新;另一方面,则稳定地推出明星爆品。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大单品的市场上限,也延长了爆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增长。
在供应链布局方面,洽洽食品没有选择行业内普遍的轻资产模式,而是深耕全产业链,建立了一套从原料种植、产品加工到销售的完整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和安全性。
在生产制造环节,洽洽食品作为坚果行业智能化的先行者,自主开发了全球第一条瓜子全自动流水线,实现了从风选、煮制、干燥到烘烤、精选、包装等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目前,公司已拥有中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之一。
在渠道建设上,洽洽食品同样走在行业前列。公司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加速下沉市场建设,巩固线下基础,另一方面积极与新兴渠道如量贩零食、TO-B团购、茶饮及餐饮店、会员店等加强合作,拓展新路径。目前,洽洽的渠道数字化平台已覆盖近40万家终端网点,构建起一张高密度的销售网络。
在营销方面,洽洽食品以老字号的身份,巧妙地打出了年轻牌。公司与华熙生物米蓓尔联名推出“瓜子脸面膜”,与盲盒IP RiCO合作推出坚果系列零食盲盒,与王者荣耀联名推出五款风味瓜子,不断将产品与网络热点相结合,打破圈层壁垒,塑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今年上半年,公司还举办了首届“嗑瓜子但不吃大赛”,以新颖的玩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拉近了与目标消费群体的距离。
洽洽食品始终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理念,在每个环节都力争做到第一或唯一,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02既有利于自己、又能成就他人
洽洽食品凭借其差异化和创新性的发展理念,持续超越自我,同时显著地拉开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例如,得益于品牌和渠道的优势,洽洽在营销效率方面远超同行。根据财报数据,2023年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率为17.4%,良品铺子为19.6%,甘源食品为11.6%,来伊份为27.9%,而洽洽食品仅为9%。
此外,洽洽食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也使其利润率水平显著领先。2023年,三只松鼠坚果业务的毛利率为23.06%,良品铺子为26.42%,洽洽食品的坚果业务毛利率则高达31.56%。
洽洽的贡献不仅限于企业自身,它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应。以全产业链布局为例,洽洽在多地建立了葵花种植基地,在广西、安徽等地规划了大规模的坚果种植基地。公司通过“公司+育种机构+推广合作人+种植户”的网络式订单农业体系,将当地农户纳入其中,确保原料的稳定回收,并在种植过程中为农户提供专业指导,从而促进农户的增产增收。
一位安徽基地的负责人曾自豪地分享过这样的计算:碧根果的市场价格约为40元/公斤,2000亩的碧根果种植面积可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同时为周边2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确保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上游农户的增收与下游客户的食品安全相得益彰。洽洽食品拥有近100多万亩的葵花种植基地和2万多亩的坚果种植基地,以及12大科研创新平台和15大产学研技术,从种子开始的全产业链经营确保了其对品质的严格把控,为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洽洽食品的生态链上,消费者、农户、员工、股东等所有相关方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兼顾。洽洽食品的这种创新性实践不仅对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整个中国产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03只有良性发展、才能长期主义
宁愿忍受饥饿,也要让竞争对手陷入困境——近年来,中国各行各业的内卷现象愈演愈烈。以当前如火如荼的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一成就的背后,国内18家上市车企中,去年仅有12家实现盈利,它们的净利润总和甚至不足900亿元。相比之下,丰田汽车在2023年的净利润约合人民币2485亿元,刷新了历史最高盈利纪录。这表明,尽管中国汽车产业看似繁荣,但所有上市公司的总盈利还不到丰田一家的40%。
再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产业链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到70%,甚至80%以上,拥有领先的技术、完整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由于无节制的竞争和产能扩张,去年整个行业的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线,今年连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也面临利润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
企业若无法盈利,就无法进行迭代创新,消费者也就无法获得质量保证,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同样无法得到保障。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可能会陷入一个全输的局面。
内卷或许能赢得一时,但只有摆脱内卷,才能真正拥有未来。洽洽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司最初专注于瓜子市场,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随后又开拓了坚果市场,并取得了同样的成功。根据公司先前公布的计划,洽洽预计在2025年适时启动第三条增长曲线,届时可能会实现新的飞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竞争多么激烈,洽洽总能通过适时的调整找到突破的方向,从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是良性的、充满活力的,因此是可持续的,能够不断穿越周期,实现新的突破。
过去几十年,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问题同样存在。站在当前的节点展望未来,中国品牌距离真正领先世界还有一段距离,未来如何尚无法断言。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一过程必须以高质量为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看,类似洽洽这样的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可能会越来越大。(吴泽席)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