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
9月20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洛阳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洛阳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关情况。
“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7亿元,引导社会投入10.9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长到168.0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7.87件,较2021年增长34.7%,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在发布会上说。
创新:研发投入领跑全省,构建创新型城市
洛阳市坚决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重塑科技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领跑河南省,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在创新方面,洛阳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或新建,龙门实验室科研成果数量居全省实验室前列;中原美谷、中原药谷成效显著,各类创新平台3724个,其中“国字号”108个;引进培育各类领军人才78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4个、紧缺产业人才1万多人,培育高技能人才16.2万人……
产业:“洛阳制造”向“先进智造”全面升级
洛阳市大力推动“风口产业”集聚成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
徐衣显表示,在洛阳,20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一轮“三化改造”全覆盖,加速建设千亿级新能源生产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光电元器件集群规模全省领先,新型耐火材料、现代农机装备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17”产业链群营收规模将超过4600亿元……“洛阳制造”向“先进智造”全面升级。
交通:构建成型的高速路网与交通枢纽建设
洛阳市成功入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城市候机楼建成投用,机场三期积极推进。地铁双线运营,呼南高铁焦洛平段项目有序推进,“三纵三横三环”高速路网基本成型,实现了“县县双高速”,“四好农村路”建设全省领先。物流体系更加健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人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洛阳市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市,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稳定在10万元以上。
洛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坚决保障粮食安全、绿色杂粮等5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全省领先;“五星”支部创建深入开展,“三清两建”常态长效。
文旅: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洛阳路径
洛阳聚焦“文旅文创成支柱”,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千年古都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文化遗产“活”起来、文旅名片“靓”起来、沉浸文旅“火”起来是“顶流城市”洛阳的出圈密码。
徐衣显介绍道,洛阳市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率先打造3.0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高标准建设“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102座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汉服热”全网刷屏,《唐宫乐宴》《寻迹洛神赋》等沉浸演艺也是一票难求,“三彩艺”“牡丹瓷”等千余款特色文创同样备受青睐。
开放:国家级平台联动下的广泛外贸 “朋友圈”
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国家级平台融合联动,洛阳的外贸“朋友圈”遍及215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境内外500强企业124家。2023年,洛阳市进出口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8.5个百分点。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