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新蔡返乡创业青年何学义的蚂蚱养殖致富经 
时间: 2024年10月15日09:48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文明 通讯员 魏建友

  金秋十月,新蔡县河坞乡厂棚村返乡创业青年何学义的七座蚂蚱养殖大棚里,成群的蚂蚱飞来飞去,它们时而嬉戏追逐着,时而成群趴在地上咀嚼着绿色草叶,见有人靠近,跳跃飞腾起来,撞击着棚壁“沙沙”作响。

图片.png

  这些曾让农民深恶痛绝的农作物害虫,如今在何学义的养殖大棚里却变成了他致富的“小精灵”。“可别小看这些蚂蚱,它可都是宝啊。”何学义向记者介绍道,蚂蚱生长周期短,适宜温度下40至50天一茬就可以收获出售,它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图片.png

  何学义家住河坞乡境内汝河故道,他从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先后到江浙一带进过电子厂,在饭店学习过厨师,2020年返乡的他在河坞集市做起了卤制熟食生意,在几年的生意中,他不断研究营养学,发现蚂蚱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听说山东省有大棚养殖蚂蚱的成功经验时,他先后去青岛、济南寻访,学习养殖蚂蚱知识,考察蚂蚱养殖市场。2022年,他先在自家菜园地建起一个12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从山东养殖蚂蚱基地购回优质虫卵,按照学习养殖方法开始孵化。当年八月份第一茬,到年底共收获三茬共600多斤,按每市斤35元市场价受益近2万元。据何学义介绍,蚂蚱养殖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第一次种植虫卵成功后,以后每茬(即一个生长周期)平均45天即可收获出售,根据气候一年可收获4至5茬,他的七个养殖大棚每平方米可出成虫1.5至2斤,一年下来可出成虫近10000斤。

图片.png

  自己富不算富,何学义用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发动乡亲们扩大养殖,进行统一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链,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有工作、有收入,促进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