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中国十一大国宝文物 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时间: 2024年11月20日09:50         

  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孕育出丰富的智慧结晶,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珍宝文物,而这十一件不仅工艺精湛、珍若拱璧,其颜值更可谓精绝艳艳,美至毫巅,独步古今。

  第一 红山文化:C形玉龙——中华第一龙

图片.png

   C形玉龙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

图片.png

  中华第一龙

  这件红山玉龙,高26厘米 ,端庄大方,简约却高贵,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制作精美的龙形玉器,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是中国人龙的精气神的最好的体现。龙体的正中有一个小孔,如果用绳子穿起来后,龙的首和尾正好呈向下水平的状态,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第二 商代晚期:金沙太阳神鸟——最美金器

图片.png

太阳神鸟金箔 / 现藏于金沙遗址博物馆

  太阳神鸟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整个金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十二条旋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鸟组成。盯着“太阳神鸟”头前后移动,会看到“太阳神鸟”在旋转。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含金量高达94.2%,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太阳神鸟”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第三 春秋战国: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图片.png

   越王勾践剑 /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表面采用镀鉻工艺,所以两千多年到现在没有任何腐坏氧化,现在依然可以一刀切断20张纸,在剑身特意打造成有束腰的造型以增大刺伤力。剑刃和剑身的铜锡比不同,剑身韧度好而剑刃硬度高,因此锋利不易断,这把剑在铸造难度上很高,因为作为青铜剑已经非常长了,每次看都让人觉得震撼。

图片.png

天下第一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第四 春秋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最精美复杂的青铜器

图片.png

曾侯乙青铜尊盘 /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尊盘合为一器,上面的叫做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下面是一个大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尊上铸有28条龙,盘上铸有56条龙,共84条。在尊上还饰有32条蟠螭,盘上饰有48条蟠螭。玲珑剔透的蟠螭和镂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整件器物精美绝伦。尊盘上的龙和蟠螭象征着大大小小的诸侯,这套青铜尊盘一直从先君传到曾侯乙的手中,成为曾国的传国之宝。

图片.png

曾侯乙青铜尊盘下面的盘

  这套青铜尊盘本来是曾侯乙爷爷的器物,由于曾侯乙太喜欢了,把爷爷的名字划掉,改成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并带进了墓里。

图片.png

曾侯乙青铜尊盘上面的尊

  曾侯乙青铜尊盘与编钟相比虽然体积较小,但它的地位却丝毫不亚于编钟。

  第五 西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最美龙凤玉佩

图片.png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 现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装饰玉器,非常精美,堪称国宝,南越王当时非中原地带,但是玉器质量高的令人乍舌。

  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龙尾和前爪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在喃喃细语,妙韵天成。龙凤相对,寓意吉祥,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因此,它的器型图案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第六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

图片.png

镶金兽首玛瑙杯 /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杯形呈角状兽首兽似牛,却生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装饰奇特。从选材、设计到工艺,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图片.png

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

  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还能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

  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

  第七 唐: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千年瓷色之秘

图片.png

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 /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13件越窑青瓷,经过《衣物帐》石碑记录对照后得知,这些青瓷确为秘色瓷,至此人们才得以目睹到秘色瓷的真实风采。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秘色瓷所呈现出的悦目色泽。

  至于“秘色”二字的含意,目前有几种解释,一种认为它专为皇宫烧制,釉色配方和烧造工艺对民间保密,取其秘而不宣之意,故称秘色瓷。

图片.png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此作高4厘米,腹深3.4厘米,口径25.3厘米,底径14.5厘米(重800克),侈(chǐ)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个三角形曲口下有内凸外凹线,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间微外折,器底为凹底并有支烧痕迹。碟内身通体施有绿色釉,外壁留有丝绸包裹痕迹。釉面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巧妙的凹底器形设计,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玲珑剔透,像盛着一泓清水,呈现出秘色瓷“无中生水”的视觉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第八 宋:青瓷盘龙皈依瓶——华表的前身

图片.png

宋青瓷盘龙皈依瓶/现藏于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

  此对皈依瓶高达230厘米,以其独特的青釉色和精致的堆塑工艺而著称,其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泛青,莹润透亮,使整件器物显得格外雅致;在造型上,该瓶体形瘦长,整体线条流畅而优美,顶部立有仙鹤飞鸟,栩栩如生;在装饰上,上部瓶身堆塑飞腾于祥云之中的盘龙,龙形矫健有力,与云纹相互缠绕,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盘龙之下还堆塑有八仙和人佣等,更添几分生动与趣味。下部瓶身更有祥云雕刻,与颈部的繁缛雕饰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此瓶的堆塑工艺极为精湛,无论是盘龙、云纹还是其他人物佣纹饰,都栩栩如生,仿佛具有生命力。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最奢华帽子

图片.png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 /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顶帽子是万历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高48.5cm,冠高27cm,径23.7cm,点翠工艺的经典,现在点翠工艺随着翠鸟濒临灭绝已经失传了,这顶凤冠除了点翠工艺,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可以说是最奢华的帽子了。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乾隆的最爱

图片.png

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年轻的乾隆皇帝到三十岁——他的而立之年时(乾隆四年,1739年),下旨命内务府制造金杯一件,杯上刻“金瓯永固”四字为名。“瓯”本指杯、盂一类的饮器,后来古人常以“金瓯”寓义国家政权。

  金杯铸成后,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灿烂夺目,浑然天成,既彰显皇家尊贵奢华,又寓意吉祥太平。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特御封造办处铸杯大师为“九品工匠”,表彰其卓越技艺。“九品工匠”自此成为顶级工艺大师的代名词。

  据记载,乾隆皇帝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经皇帝过目批准后才能承做。制作过程中又再三修改,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杯子从设计图样到制作各个过程经过了反复上呈御览并修改。为什么皇帝弘历对一件杯子这么用心呢?原来这不是一件普通的酒杯。这只御用的鼎式金杯是大年夜皇帝要用在开笔仪式上的礼器。

  十一 清:翡翠白菜——天人合一之作

图片.png

   翡翠白菜 / 现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图片.png

翡翠白菜菜叶上停留的昆虫

  此件作品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厘米。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

  台北“故宫”文物65万件,“翠玉白菜”知名度最高,无愧镇宫之宝。(作者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古陶瓷研究所所长 刘一田)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