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张金凤 段泓涛
“我在这里已经住院治疗5天了,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让我的疼痛疾病减轻了一大半儿。现在,我已经能自己下床独立行走了。还是人家郭医生的技术好!我在家门口看病不仅不用跑远、家人照顾着还方便……”据悉,这是由舞钢市卫生健康委组织舞钢市直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百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帮扶活动,提升服务能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日,记者在舞钢市铁山乡卫生院采访时,恰好遇到舞钢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口支援主治医师郭文彬,在诊室里她正在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后遗症等疾病的患者看病,并为他们做饮食和用药指导。
“在农村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等疾病的老年人很多,像这类人群很需要上级医生下派到卫生院,帮助基层医生能力提升。我认为对口支援帮扶很有必要!可以让农村患者不出远门,就近看病就医。”郭文彬说。
今年11月初,该乡营街村64岁村民张某,因头晕、心慌、心跳加速、乏力、睡眠障碍等问题,来到铁山乡卫生院就诊。该院全科医疗科大夫刘建新接诊后,诊断患者张某患的是心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刘建新采取西医为主,中成药辅助治疗,经过5天的住院治疗,患者头晕、心慌、乏力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郭文彬说:“作为一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只要看准病、用对药,治疗效果相当好。今年1月以来,医院选派我来到铁山乡卫生院,不仅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同时通过坐诊、带教、查房、会诊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医生服务能力提升,尤其是在规范诊疗、规范用药等方面,对基层医生的诊断水平提升起到了技术指导作用。”
“我是刘医生的老病号,只要身体不舒服我就找他看病,他人好、技术好、态度好,我非常信任他!”患者王女士说。5年前,她患上了腰疼、腿疼疾病,每天靠口服药物和贴膏药来缓解症状,治疗效果时轻时重。前不久,因秋收农忙,不慎劳累过度导致疼痛加剧,走不成路、干不了农活。无奈之下,王女士只好来到了铁山乡卫生院进行求治。该院副院长、主治医师刘建新接诊后,根据患者病情,通过艾灸、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塌渍等中西医结合疗法,经过5天时间的住院治疗,王女士的疼痛症状逐渐缓解。“过去,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患者,一般都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自从舞钢市人民医院开展‘百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进行技术帮扶,让我们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像王女士一样的患者,每天有近20人来院接受治疗。通过专家的技术帮扶,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也让辖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就医体验。”刘建新如是说。
舞钢市人民医院院长郭文伟说,为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探索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的新途径、新机制,按照《舞钢市卫生健康委2024年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今年1月,由该院组织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护理等科室的42名技术骨干,分别选派到铁山乡卫生院、枣林镇中心卫生院、武功乡卫生院、八台乡卫生院等10家乡镇卫生院,帮助他们开展坐诊、会诊、巡诊、查房、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完善制度、学术讲座、远程医疗等活动,通过“传、帮、带、教”,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实际问题。
据舞钢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姬冠华介绍,为扎实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技术帮扶,该委本着“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以乡村振兴对县域医疗资源的要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发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明确新思路、设定新目标、建立新机制,统筹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实施对口支援帮扶活动。通过“百名医师”下沉基层,开展技术帮扶,使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诊治水平、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为群众铺就了一条新时代的“健康之路”。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