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稳增长强信心 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齐发力
时间: 2024年09月25日10:49     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在9月2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一揽子货币政策增量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强化政策协同、着力推动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积极信号。

  “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为进一步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银行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潘功胜表示。

  降准降息“双管齐下”

  在总量货币政策方面,潘功胜在本次发布会上明确央行将进行降准、降息。

  量的方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年内视市场流动性状况再下降0.25个至0.5个百分点,最高释放的流动性可达2万亿元,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80亿元左右。

  价的方面,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0.2个百分点至1.5%,同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预计本次降息将带动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调0.3个百分点,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随之下行0.2个至0.25个百分点,使银行净息差总体保持中性。

  上一次央行全面降准是在今年2月5日。据央行披露数据统计,2022年4月以来,我国已经实施5次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3万亿元。

  在东方金诚宏观首席研究员王青看来,本次央行宣布降息降准,将对提振宏观经济总需求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融资成本下调将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动能改善。另一方面,央行打出政策“组合拳”后,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就现阶段而言,这对稳增长、稳楼市以及实现年初确定的“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创设新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除了总量工具外,为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借鉴国际经验以及现有再贷款、央行票据互换(CBS)等工具基础上,人民银行还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具体来看,本次新工具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央行首次设立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受多重因素影响,A股市场表现较为疲弱,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微观主体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形成挑战。本次货币政策工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设的。

  据悉,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

  同时,央行将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工具,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增持股票。中央银行向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比例100%,再贷款利率1.75%,首期额度3000亿元,未来也可视运用情况扩大规模。

  具体来看,专项再贷款并非央行直接或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是通过激励相容机制,引导21家全国性银行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股票。有关部门对贷款用途核实确认后,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的100%提供再贷款支持。

  房地产金融政策打出组合拳

  备受市场关注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也进一步完善。潘功胜透露,后续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

  “与2023年9月存量房贷利率调降政策相比,本次政策在适用范围和调降幅度上均有所加强。”谈及此次政策调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除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此次还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到15%。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表示,监管层针对住房存量贷款利率和二套房首付比例的调整,以政策“组合拳”的方式释放稳楼市积极信号。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最直接的积极效果是减轻了存量房贷持有者的偿债压力,降低提前还贷的诉求,并可能推动这部分居民增加其他领域的投资或消费支出。同时,新政也为购房者提供更多购房优惠政策,希望通过下调购房门槛、降低购房成本,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记者 向家莹)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