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央行再“上新” 货币政策“工具箱”渐丰富
时间: 2024年10月30日09:00     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     

  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流动性管理新工具。央行10月28日发布公告,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专家表示,央行在此节点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有利于更好地对冲四季度中期借贷便利(MLF)集中到期,更有能力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箱中依然“弹药”充足,新一轮降准可能在四季度择机落地。

  根据央行公告,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操作结果将通过人民银行官网相关栏目对外披露。

  记者从接近央行人士处获悉,与MLF采用单一价位中标不同,此次推出的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中标,机构的中标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标利率。

  “这既能减少机构在利率招标时的‘搭便车’行为,更真实反映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由于没有增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标利率,凸显该工具仅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上述人士表示。

  梳理央行现有流动性投放工具,根据期限由短至长,主要包括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的MLF以及投放长期流动性的国债买入和降准,其中1个月到1年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较为欠缺。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此次央行在现有工具基础上推出买断式逆回购,预计将覆盖3个月、6个月等期限,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央行选择此时推出新工具,可更好地对冲年底前MLF的集中到期。Wind数据显示,11月、12月各有1.45万亿元MLF到期量,达到目前MLF余额的40%。再叠加政府债券发行、年末现金投放等,届时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面临较大补缺压力。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启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可以有效地平滑大额MLF到期引发的资金面波动,有助于保持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增长动能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也意味着11月和12月将不再大额续做MLF,MLF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进一步淡化。

  今年以来,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频频“上新”,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7月,央行推出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在市场流动性饱和时,通过临时正回购操作回收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维护市场资金供求平衡。8月央行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进一步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在董希淼看来,不论是临时正逆回购,还是国债买卖操作,都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丰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记者了解到,下阶段央行将进一步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加快推动政策生效。货币政策还有充足空间和储备,将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

  央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预计年底前视市场流动性情况择机进一步降准0.25至0.5个百分点。此前,央行副行长陆磊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就目前国内物价环境看,常规政策工具空间仍充足。考虑到年底前,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量财政政策实施以及季节扰动等因素,资金面可能存在一定波动,为做好跨周期调节,不排除央行再度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另外,目前利率工具仍有空间,但面临约束也比较明显,央行需要根据实体经济和物价情况相机而动,并兼顾内外平衡。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9月降息以来逆回购利率下行至1.5%,MLF利率下调至2%,短期来看价格端工具可能进入政策成效观察期。预计央行可能会基于四季度金融数据修复成色,判断后续政策利率的调降空间,不排除下一步MLF继续接续逆回购利率下调的可能性。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