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六大行“增资”稳步推进 将撬动基建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时间: 2024年11月07日11:20     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     

特别国债对国有大行的“注资”正在稳步推进。据了解,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作已经启动,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成立了跨部门工作机制,多家大型银行已在研究论证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的方案,正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分析人士指出,相较于26年前,此次特别国债注资银行范围更广,预计注资后基建、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将获得国有银行信贷重点支持。

  “正在推进落实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相关工作。”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大行相关负责人日前在其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作出上述表态。

  建设银行负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建行正在积极跟进,将根据有关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考虑到我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8年初又需要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第二阶段不低于22%的要求,资本补充确实急需提上日程。”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同样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论证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方案。

  谈及资本补充规模节奏和定价,工行支付部总经理付杰称,目前尚未明确相关注资规模节奏和定价的具体内容,工行正在准备相关的投资方案,并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和进行汇报,后续有进展将及时通报。

  从最新数据看,截至9月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95%、14.10%、11.42%和12.23%。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国有大行的资本情况整体充足,增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在息差收窄、利润留存承压大背景下的未雨绸缪。

  今年以来,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银行净息差有所收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的方式来增加资本,但随着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

  近两个月来,已有多个部委对国有大行资本补充表示支持。继9月24日李云泽表示“国家计划对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10月8日也提到,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为经营主体投融资、宏观政策实施等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确定资本补充路径,明确“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称,财政部注资体现了政府对国有大行的信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核心一级资本的充实,在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银行扩大信贷和生息资产规模,将有助于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应对息差收窄等带来的挑战。

  早在1998年,为化解金融风险,财政部曾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工、农、中、建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注资。相较于26年前,此次特别国债注资银行范围更广,涉及六家大型商业银行,金额或将更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估计,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将扭转此前较大幅度同比少增状态,恢复同比多增。这是当前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若注资提升六大行核心一级充足率0.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隐含缓解银行资本压力2年、5年、10年的假设,分别需要注资规模在0.5万亿元、1.1万亿元、2.1万亿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理论上1万亿元的注资能够长期撬动14万亿元的长期总资产投放。预计银行注资后主要发力的资产投向为支持财政发力稳增长和其他国家战略,包括基建贷款、普惠小微贷款、高技术制造业、绿色贷款、涉农贷款等。

  “此次特别国债注资对国有大行更好配合当下一揽子宏观政策、更大力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曾刚看来,银行注资后的重点发力方向为支持基建贷款、高技术制造业、房地产等稳增长政策落地的相关领域,以及“五篇大文章”相关方向。从长期来看,在接受注资的同时,国有大行也需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能力,实现风险、资本和收益的动态平衡。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