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新华网评:不能任由医疗“伪科普”害人
时间: 2024年06月04日09:05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马若虎 樊思雨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拥有百万多粉丝的账号“老陶说真话”,因自导自演虚假医疗视频而被永久封禁。

  类似的医疗“伪科普”并不少见。随着医疗科普在社交平台兴起,一些账号趁机浑水摸鱼,或者散播似是而非的“养生知识”,高价推销不靠谱的“神医秘方”,或者套上白大褂冒充医生,讲述骇人听闻的接诊故事。

  “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带有幽门螺旋杆菌”“孩子用嘴呼吸是腺样体肥大,一定要早治疗”“尿酸高?看看这些后果……”有些医疗“伪科普”,看着就让人心惊胆战,很容易信以为真,一步步落入对方设计的问诊或购药圈套。

  科普知识是假的,推销的药品也没有吹嘘的那么“神”。拿号称能提高记忆力的“聪明药”来说,实际上是属于国家管制的精神药物,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的特性,极可能会抑制或损坏少年儿童的大脑神经发育。

  如此看来,打着“治病救人”幌子的医疗“伪科普”不仅欺骗公众,造成金钱损失,更有可能影响健康、威胁生命。对这种贩卖焦虑的“毒”流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实际上,针对医疗科普行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做出过明确规定。比如《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指出,医疗卫生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要求,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对于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深挖“伪科普”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加强监管,畅通社会监督和公众举报渠道;社交平台要加强资质审核,完善推荐机制,及时标注误导性信息,鼓励更多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多发声,以真科普正本清源;公众应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对有害医疗信息的“免疫力”。

  面对害人的医疗“伪科普”,全社会同向发力、多管齐下,才能让其彻底凉凉。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