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向“质”图强,才能向“好”而行
时间: 2024年07月23日13:00         

  ■本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国内某知名茶饮品牌创始人表示,之前在广告宣传中使用的“大师作”等字眼,给消费者带来误解和困扰,对此诚恳致歉。有观点指出,此举打响了茶饮品牌自觉抵制行业乱象的“第一枪”。

  古语说:“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该茶饮企业闻过即改,主动向消费者表达歉意,其姿态令人赞赏。众所周知,过硬的产品品质是企业塑造品牌的长久生命力。但长期以来,茶饮行业宣传营销乱象丛生。轻产品质量、重短期效益成为一些企业的市场逐利表现。尤其是在广告宣传方面,某些企业热衷搞噱头、博眼球、引流量,千方百计制造话题和卖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纵观屹立市场而不衰的茶饮品牌,无一不是以产品质量为发展“王道”。历经风雨洗礼而品质不改,任凭市场变幻而初心不变。这些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始终秉持“对消费者负责就是对企业发展负责”的理念,倍加爱惜“羽毛”,积极全链条打造高品质茶饮品牌,在成为知名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也使得产品真正走进消费者内心,获得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该茶饮品牌是否能够打响自觉抵制行业乱象的“第一枪”,且拭目以待。不过,此举最起码给予了一次正面的行业警示。广告界有句名言说得好:“真正好的广告,是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这句名言强调了广告宣传须“润物细无声”的精髓和妙意。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在产品质量上向“质”图强,才能确保企业发展“向好而行”。倘若企业不在产品质量上苦下功夫,而广告营销一味奉行强制灌输,乃至拉大旗作虎皮,误导、欺骗消费者,这种不良做法,不仅涉嫌违规违法,而且也势必产生反噬效应,让产品成为明日黄花,到头来被市场无情抛弃。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