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杨浩 冯亚晓
“自从俺儿子生病以来,老伴儿和儿媳妇都已外出打工挣钱,维持着儿子每天的服药开支。我在家里既要照顾两个孙子上学,还要照护生病卧床的儿子。如果不是康菲书记的帮忙和照顾,我们家的日子都快熬不下去了……”近日,记者跟随着郏县长桥镇坡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康菲来到脱贫户张梅花(化名)老大娘家里进行看望,张梅花拉着康菲的手感激地说道。
精准帮扶 扶危济困显担当
据了解,2022年10月,张梅花老大娘的儿子陈某在外地打工时,由于身体不适、突发疾病,在当地一家医院治疗一个月后,疾病突然急转直下,还出现了严重的脑损伤。于是,陈某妻子带着他,又辗转多家医院进行求医治疗,前前后后花费近百万元看病,但最终由于病情延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在短短一个月内,一个拥有劳动能力的健康人变成了一个卧床不起的植物人。3年时间一晃过去了,失去自理能力的陈某吃喝拉撒全靠母亲一人来照护,母亲看着失能在床的儿子,每天以泪洗面。“儿子突发严重疾病,光治病不仅花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四处借钱,每天还要给他喂药,做康复维持生命,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现在我们家债台高筑呀!要不是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又派了小康书记过来帮助我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说到伤心处,张梅花老大娘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在咱们村子里有多少困难户需要提供支持与帮助?”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康菲及时联系到该村党支部书记冯运方等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召开村务会,对该村的困难户进行集中研判,确定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监测对象,并按照纳入程序准备相关资料,制定精准帮扶计划,让困难户得到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有“兜底”保障,并提供精准的政策帮扶。
“张梅花老大娘的家庭情况有些特殊,非常需要关心与帮助,我会想尽办法进行帮扶,让他的儿子在用药方面,我们尽量给他使用符合慢性病报销条件的药物,减少费用支出,不管是生活上还是教育以及医疗方面,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走出困境。”康菲说,“在村子里类似陈某这样的,因患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很多,比如老年人因腰腿疼卧床不起、因下肢瘫痪失去劳动能力等这些情况,我都会记到心里、记录到笔记本上。”
党建引领 真抓实干产业兴
2021年8月,根据工作安排,将郏县人民医院的康菲入驻到坡河村,并担任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他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和村干部一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强村党组织、发展农村产业、抓好乡村建设、生活改善、产业复兴、乡风文明等,康菲的到来,让小乡村正悄然地发生着转变。
坡河村位置偏僻,产业基础欠佳,村集体经济长期较为薄弱。如何找准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带着这些问题,康菲一上任便与村“两委”积极奔走,走村串户吃透村情,认真听取群众心声。3年来,康菲依托当地农业产业,动员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售卖当地蜂蜜、茶籽油、粉条等,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村集体收入到达了11.1万元,提供公益性岗位16个,获得金融扶持小额贷款户数3户。落地了一批批农村发展项目,回应了一桩桩民生实事难事。
虽说是第一次驻村,但是康菲的思路清晰。从一开始帮助村党支部书记“打下手”,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再到思考着如何提高乡村的自主“造血”能力,康菲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迁,也从中不断汲取宝贵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路子。
脚踏实地 强村富民在路上
“驻村帮扶,一直在路上。”每次回到村委,康菲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走访情况记录。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着每天走访农户的生活情况、收入情况、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3年驻村工作,他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
在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冯运方对记者说,康菲在驻村期间,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和“村两委”配合度非常高。闲暇时间,康菲经常去村民家转转,唠唠家常,询问下近期生活状况,十分了解村民家的情况。赢得了村“两委”干部及坡河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手中的接力棒还需要继续传递下去,让坡河村长远发展下去。驻村,住村,还要铸村!”康菲作为郏县人民医院下派干部,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下一步,他将继续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走出困境,把村里的产业通过互联网发展出去,争取为年轻人找到一条“值得走的路”,富裕增收不必背井离乡,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创业,让这个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