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王倩 通讯员 李建兵 冯全领
“王海超、杨长森和我,我们3个临床医生都是由李磊磊院长给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不仅是我们鲁山县团城乡卫生院的一位善于管理的好院长,更是山区患者信赖的一名好医生、开展中医药技术传帮带教的好‘导师’。我们将学以致用,让中医药服务在大山深处扎下根,为辖区慢性病患者营造一个爱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的良好氛围……”近日,鲁山县团城乡卫生院内科医生李宏全自信地说。
鲁山县团城乡地处深山区,距离鲁山县县城约40多公里。该辖区群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但由于交通不便利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群众看病舍近求远已成为常态化。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5年前,因工作需要,一纸调令将李磊磊从赵村乡中心卫生院推到了团城乡卫生院院长这个职位上。“当初,我来到团城乡卫生院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专业人才缺乏、开展业务单一、检查设备落后、就诊患者极少等现实问题。”李磊磊为方便群众就医,看病不再走出大山,他结合团城乡卫生院的实际情况,组建科室、拓展业务、安排相关临床医生,分别送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鲁山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10个月的业务学习。然后根据每个医生的专业特点,组建医疗服务团队,并以内科、外科、急诊科、中医科等打造成为特色专业科室,实行全科医生制度、分科不分业务等管理措施,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过去,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有限,服务能力达不到群众需求,每天来院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自李院长来到我们卫生院工作之后,卫生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无私地帮助大家传授中医技术,每个星期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中医药技术培训。目前,我们不仅掌握到了针灸、艾灸、推拿等独特的中医适宜技术,而且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占门诊量的50%以上。这种好现象在基层卫生院还是为数不多的。”李宏全说。
“我的腿有麻木的情况,经过口服中药,目前症状已全部消失。其实,只要找准病症,口服中药的治疗效果那是相当好。”家住观音寺乡的村民罗某,早10年前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左腿肿胀麻木。经过一次手术治疗后,其病情不断复发。随着病情的恶化,今年8月,经熟人介绍,罗某来到了团城乡卫生院就诊。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特征,李磊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罗某开出药方,并提供免费煎药服务。经过40多天的口服中药治疗,患者腿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事后,为表示感谢,患者罗某带着家人将一面锦旗送到了李磊磊和他的医疗团队手中。
“以前,我对中医治病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这次我的病能好,深切感觉到中医技术的‘神奇’与魅力。”郜女士说,她是该乡卫生院的一名职工,半年多来,她患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闷、视物不清、血压增高等不适症状。平日里,她依靠服用其他药物治疗疾病,其治疗效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无奈之下,郜女士便来到李磊磊的诊室里求医问药。经过认真把脉确诊后,李磊磊为其开出了中医方剂,经过3天时间的服药调理,郜女士的血压竟然恢复正常、脖子转动灵活、视物模糊的症状完全治愈。“针对以上病例,只要把准脉、用对药,中医技术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其治疗效果那是相当不错的。”李磊磊说。
“我们团城乡常住人口1.3万余人,其中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病、肺结核等慢性病1735人。”李磊磊说,由于该乡地理条件原因造成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致使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滞后,从而导致了辖区群众患大病往外跑、小病去村卫生室。为扭转被动局面,方便群众就医,尤其是对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作用,该院以李磊磊为技术“核心”,抽调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医疗服务团队,定期组织医技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传播中医药适宜技术,邀请上级医院的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对口帮扶、坐诊、查房、带教等形式,帮助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同时,投入资金、改造房屋、购置设备、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完善功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基层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才留得住、群众看病不跑远,从而实现医患留在基层“双赢”。
李磊磊说,目前,通过不断提升诊疗服务能力,该院的新业务不断拓展、新技术不断引进、医疗服务团队不断状大,从而实现了以中医科、急诊科为特色专业科室带动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服务格局,以独特、热情、全面的医疗技术让群众看病不跑远、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既专业又周到的医疗服务。据悉,2023年,该院门诊量到达41215人次,与同期相比门诊人次增长了7.4%。医院的就诊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满足了群众的医疗需求、赢得了广泛赞誉。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