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鲁海星
镇平县残联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聚焦残疾人的切实需求,通过强化宣传、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流程等方法,在残疾证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就业帮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切实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截至2024年12月12日,全县申请办理611件,已办结470件,办结率77%;总办件量位居全省第四。
深入开展“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宣传与政策解读工作
一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及各项惠残政策。制作宣传册,通过乡镇、社区宣传栏、政务服务大厅、残联办事窗口等场所进行发放。同时,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残疾人工作动态、政策信息等内容,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组织开展惠残政策解读培训,面向残疾人及其家属、基层残联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等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答疑解惑、现场咨询等形式,详细讲解“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相关知识及残疾证办理、“两项补贴”政策、就业帮扶等政策的申请条件、办理流程、补贴标准等内容,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政策。
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
“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镇平县残联积极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一是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县残联、县民政局、县卫生健康委、县人社局、县行政审批中心等部门组成的“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议,及时解决“残疾人服务一件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残疾证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就业帮扶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等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形成合力。“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系统开通以来,镇平县共召开部门联席会议8次,开展业务培训6次,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是构建联合工作机制。县残联通过与民政部门紧密协作,双方建立起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确保每一位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通过与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同聚焦于残疾人群体的健康需求,定期深入乡镇开展集中评残和上门评残活动;通过与县人社局共同发力,对残疾人群体开展就业帮扶服务,努力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通过与多个部门建立的联合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沟通配合,多方着力盯紧解决,共同优化“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质量。
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残疾证办理流程
残疾证是残疾人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的重要凭证。镇平县残联从优化办证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入手,提高残疾证办理效率。
一是办证服务前置,最大限度方便残疾人。为了缩短残疾人办证时间,更好地服务残疾人,实现一件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腿的目标。镇平县残联在县中医院设立专门的残疾证办理服务大厅,将咨询、受理、评定、审核、制证等各个环节集中在同一地点,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县残联在残疾证办理流程优化工作中,深入研究每一个环节,通过认真细致的研讨以及与上级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积极沟通,成功简化了多项冗余手续,减少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提交,让残疾人办事更加便捷顺畅。申请人只需携带相关材料到县中医院,即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完成所有办证流程,避免了以往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的繁琐,缩短了办理时间,提升了服务质量。例如,杨营镇的肢体残疾人王某在了解到“一站式”服务后,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残疾评定和申请手续,大大缩短了办证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推行“1+N”上门服务,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办好“一件事”。镇平县打破实体残疾鉴定机构、政务大厅空间及时间的局限,推行残疾人“1+N”上门服务专项改革。解决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限制而导致的“出行难”“办证难”问题,以及难以熟练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线上办理工具办事的堵点,联合相关部门聚焦评残办证、民生保障、托养护理、技能培训、康复治疗等N项“量体裁衣式服务”,开设政务服务直通车“流动窗口”,通过在乡镇村固定地点实行定期集中评残和不定期上门评残方式,变“等着来为走下去”,进门入户帮助残疾群众做鉴定、提申请、送证书,开展残疾人业务全流程帮办服务。今年以来,镇平县组织动员800人次开展“1+N”上门服务,全流程辅导帮办“残疾人服务一件事”610人次,真真正正把党关爱残疾人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获得了群众一致称赞和好评。
精准落实两项补贴服务
一是精准识别,应补尽补。县残联通过与民政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交叉比对,构建了精准识别体系,确保将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补贴范围。贾宋镇的李某,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难以自理。县残联在数据筛查中发现其未申请“两项补贴”后,主动上门服务,详细讲解政策并协助其进行申请。李某顺利获得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极大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动态管理,数据共享。县残联在每月1日将上月新办证名单、已注销名单、到期换证升降级、迁移名单和最新到期需要换证名单以电子版的形式推送给各乡镇街道办,确保各乡镇街道办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最新数据,增减两补及办理五保。并且建立了严格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补贴对象进行复核与审查。
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化。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就业意愿,开展精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联合县内职业培训机构,开设了农村实用技术、蔬菜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工制作、电子商务等多个适合残疾人的培训课程。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就业的残疾人代表进行经验分享,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和信心。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6名残疾人在企业务工,最大限度保障了残疾人的就业权益。
二是建立就业扶持平台和跟踪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加强与县内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残疾人就业安置桥梁,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并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补贴。同时建立残疾人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对就业残疾人进行定期回访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需求,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以上做法的实施,镇平县残联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感。在今后的工作中,镇平县残联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举措,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