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刘巧娟 鲍丹丹
“原来看病需要到县城找专家,现在专家来到了卫生院。不仅方便了群众看病买药,而且再也不用来回折腾几个小时的路程了。”近日,襄城县范湖乡范西村村民李某开心地说道。
在襄城县范湖乡卫生院有着这样一支医疗服务团队,他们用先进的医疗技术,热心帮扶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无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在来回30多公里的帮扶路上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足迹。他们用真心、专心、爱心、恒心,在范湖乡卫生院为群众的健康“站岗护航”,他们就是来自襄城县人民医院的基层医疗技术帮扶团队。
近日,记者在范湖乡卫生院采访时看到,该院门诊大楼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放射科、化验室等常规检查科室齐全,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的进行就医。
“范湖乡距离县城约20公里,全乡总人口达10万人,常住人口5.8万人,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如果得上病到县城医院看病就医十分不方便。对于疑难杂症、老弱病残这类患者,遇上风雨天气,更是难上加难。”襄城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下派到该乡卫生院进行技术帮扶的专家黑耀宗说,自2020年以来,襄城县人民医院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先后派该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急救中心、眼科、超声科、骨科、内分泌科、肾病科等科室的中级以上职称专家,来到范湖乡卫生院进行坐诊、查房、带教,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了让当地群众知道县级专家下基层卫生院坐诊,方便群众就医。该院每周通过对34个行政村进行轮流义诊、微信公众号宣传,把专家坐诊信息以文字、视频形式发到家庭医生群里等形式,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在医院内部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针对宣传不到位的情况进行及时解决,争取达到宣传效果。
该乡营陈村77岁的村民槐某,20年前患脑梗死,治疗后能正常生活。8年前病情复发,造成左侧肢体失去知觉并伴有失语状态。9月13日早上5点左右,槐某的老伴儿叫他起床吃早饭时,叫了好半天没有回应,去查看时,发现槐某四肢不能自主运动,随后被家人及时拉到该乡卫生院救治。经过检查,槐某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黑耀宗医疗团队及时给予溶栓等一系列急诊救治,使患者病情转危为安。由于槐某是第3次复发脑梗死,出院后需要做后续康复治疗。黑耀宗医疗团队考虑到患者家庭情况,根据患者需求,该院康复师教给家属专业的康复知识、康复手法、告诉患者家属要定期来院复查,并告知患者家属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会定期入户随访,查看患者康复情况和给予病情指导,消除患者和家属后顾之忧。
目前,该院住院患者涵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偏多,病床使用率达到了70%以上。1-10月,住院患者有3500余人,门急诊患者10.8万人,与往年同期相比,门急诊量增长近10000余人,患者上转率明显下降。
黑耀宗说,通过长期在基层帮扶、查房、疑难病情分析,该院对急症、重症、疑难症的救治更加专业和规范,该院的医疗能力因此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医疗操作更加规范。通过急危重症应急演练,现场教学指导,该院对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有所提高。截至目前,该院成功溶栓17例,降低了胸痛、卒中患者的致残疾和致死率。二是管理流程更加规范。自2020年以来,该院把“三合理一规范”纳入日常规范质控管理过程中。该院医疗、护理、院感管理、“6S”管理、行政后勤等质控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与县级医院同质化管理。三是群众就医更加方便。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县级专家看病,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为了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在县级专家团队下沉的同时,该院还选派医技、医疗、护理等科室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襄城县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通过专家下沉和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强化内训等措施,医院在技术培养、文化建设、团队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逐步提升。
如今,襄城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如火如荼,以黑耀宗为代表的医疗团队,他们通过手把手“传、帮、带”,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