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鹤壁 > 正文
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新“1+3+4+N”工作法 打造一刻钟生活圈2.0示范样板
时间:2024-12-23 10:17:0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曹永飞 通讯员 张瑞悦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事关百姓冷暖、民生福祉。今年以来,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十有城市”为目标,创新实施“1+3+4+N”工作法,按照“拓展空间、丰富业态、提升品质”的工作思路,高标准探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新模式,全力打造一刻钟生活圈2.0示范样板。

  坚持“问需于民”一个核心

  自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以来,示范区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以为民造福为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社区为平台,以群众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功能,拓展便民服务空间,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五宜”示范区。

  构建“三全”模式 让幸福“出圈”

  构建全龄化友好体系。抓牢“一老一小一青壮”需求,聚焦“一老”,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创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聚焦“一小”,开展托育、亲子趣味嘉年华、社区夏令营等多元教育服务,现有学校25所满足学生教育资源需求,创立“一三四六七”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打造具有幸福底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品牌;围绕“一青壮”,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累计新增技能人才1390人,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815人,青年创业、创新、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实施全领域环境提升。全面提升淇河生态风貌带,升级水秀、诗经长廊、幻光森林、樱花步道、沿河两岸等公园夜景打卡地,坚持“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打造樱华儿童友好乐园。依托城市道路绿地,完成7条道路、17个街角渠化岛彩化美化工作,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增设服务配套,完善室外综合健身场地,打造在一刻钟范围内可漫步、可休憩、可阅读的精品“微空间”。

  打造全时段服务阵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等阵地,全年365天开放,在常规工作时间的基础上,灵活延长服务时间,无论早晚,群众都能随时进出。通过“超长待机”,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不同时间段的服务需求。

  聚力“四化”服务 “圈”出幸福密码

  服务智慧化,“圈”出便捷生活。为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示范区积极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智能化场景,聚焦减环增效,探索智慧化智能应用,首创“服务站+社区”管理模式,实现“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街道全覆盖,317项服务事项实现街道、村两级“就近办”,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同时,优化公交线网,全域打造公交进港湾,高标准建设21座智慧公交站亭,进一步提高了生活圈的智能含金量。

  服务便利化,“圈”出品质生活。在完善居民基本保障类业态的基础上,示范区创新覆盖居民生活的多种消费场景,打造“一带一环一片区”,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一带上,依托朝歌文化园、鹿台阁等原有发展空间,将淇河风貌带打造成为一条集自然美景、人文内涵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城市风貌带。一环上,串联凯旋广场、月半弯、朝歌里等商业空间,与朝歌文化园形成游购娱一体闭合动线。集婚礼策划、婚纱摄影、婚宴餐饮为一体的婚庆文化基地建成营业,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和休闲娱乐场所。一片区上,启动淇河下游中国农业公园乡村旅游片区开发,打造集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旅研学体验区。

  服务多元化,“圈”出群众幸福感。为了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更有特色,示范区充分结合服务半径及资源优势等特点,培育“益淇行”“淇水科普e站”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7个,开展义诊义剪进社区、我们的节日等文明实践活动280余场次。在淇河书屋打造集“图书借阅、学习交流、文化体验、文化沙龙、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开展书画艺术鉴赏、重要纪念日等主题活动140余场,参与群众2500余人次。积极探索“阅读+”模式,将阅读与护苗育苗、丰富场景、文明实践相结合,“鹤之声”朗诵沙龙成功入驻浙商步行街水系木屋,每周进行读书分享,鹿台阁广场“千人齐诵诗经、共跳诗经舞”获世界上最多人集体表演诗经舞记录,全民阅读的良好文化氛围蔚然成风,一刻钟的时间长度成为居民生活的幸福跨度。

  服务网格化,“圈”出群众安全感。不断优化“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22个城市网格实现义警巡防全覆盖。构建“警防+巡防+群防”互联一体模式,常态化开展平安大巡防、“警灯闪烁”、治安乱点整治等系列活动,构建群防群治新格局,累计出动各级巡防力量、城市义警力量8000余人次、巡防车辆2000余车次,辖区案件发案下降23%,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