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李培新 李军辉
进入冬月,眼下正是红薯粉条生产销售的旺季。12月23日,记者走进郏县冢头镇柏坟周村老农伯种植合作社,生产车间内经验丰富的工人们正在打糊、漏粉、粉条如银线般落入锅中,在热水里翻滚定型。在一旁的粉条晾晒场,一排排晾晒待干的粉条晶莹剔透,在暖阳的照耀下,粉条显得晶莹剔透,成为冬日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源头咱的红薯都是自己生产的,然后打的(红薯)粉,自己做的红薯粉条,保真的。它这个耐煮、筋道,煮完之后比较爽滑,回味又甘甜,不起黏,不会散。”郏县老农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秦亚非说。
据了解,冢头镇柏坟周村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红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附近村民都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合作社负责人秦亚非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严格把控质量卫生标准,确保红薯粉条口感纯正、绿色健康。如今,这里生产的红薯粉条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通过订单形式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我种植红薯100多亩,年产红薯60多万斤,常年加工粉条都是3万斤左右,价格在10块左右,年产值30多万。”郏县老农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秦亚非说。
从田间的红薯种植,到粉条的加工制作,再到包装销售,这一过程也带动附近不少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加工粉条,增加了村民的家庭收入。
“我是附近村的,来到柏坟周这加工粉条,每天110块钱,中午老板管顿饭,这活干的也可以。”工人马书军说。
由于合作社整个红薯粉条加工生产环节,不含“科技与狠活”,只有原生态的食材和传统工艺,制作出的红薯粉条纯天然、无添加,口感爽滑、有筋道,很多本地村民或是外地客商都会上门采购,经常是供不应求。
“咱这粉条经常都销往广州、深圳、北京、郑州各大饭店,一般情况下都是订单化销售,常年给他们供应。然后还有附近这个周边县市地区的他们也经常来购买。”郏县老农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秦亚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