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打造活力多元城区 提升社区住宅品质 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郑州城市规划建设新标准亮点多
时间:2024-12-27 16:25:0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杜美丽

  如何提升城市设计感?如何兼顾历史文化保护?如何呼应群众高品质生活新需求?12月2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最新版的《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据悉,《规划》由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修订,首次提出立体绿化阳台的住宅设置要求,明确中心城区新规划住宅用地建筑高度应小于80米、容积率不超过2.5、层高不低于3米等规定,为郑州市住宅形态多元化发展提供政策空间,积极推动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住宅产品。同时,放宽配套设施容积率计算规则,细化居住项目临路商业设置要求,提升充电设施同步配建比例,新增托育服务设施、儿童托管服务设施、老年养护院、社区食堂、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等设施配建要求,为郑州市民营造更为舒适、宜居、生态的居住环境。

  集约复合 打造活力多元城区

  《规划》制定了土地混合利用的相关规则,新增土地混合利用的区域及类型引导,以“负面清单管控+正面类型引导”的方式,引导土地集约使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活力及内涵品质。同时,提升公园用地活力,推进“公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融合布局。新增产业用地更新和社区更新时鼓励土地混合利用的类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规划》同时提出,建筑空间应功能复合,提升街区活力和烟火气。优化生活圈服务中心集中配建要求,打造两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基础上更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优化居住用地临路商业设施控制,新增慢行活力街道空间管控要求,围绕轨道交通站点主城区打造96条慢行活力街道体系,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激励公益贡献,新增容积率核定优化标准,保障住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高标准配置。明确居住用地内不计入容积率的配套市政公用设施,规定建设单位配建且无偿移交给相关政府部门的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50%计入地块容积率。同时,对避难层、地上非机动车棚、屋面附属用房增加了不计入容积率的相关规定。

  以人为本 营造幸福宜居家园

  《规划》提出优先保障公共设施用地供给。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规则,优先保障城市安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需求。对于城市更新项目,坚持以产业转型和业态升级为目标,将功能复合、集约高效、优化公共空间作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在老旧商业区、厂区等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时,引导腾退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还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围绕全年龄段人群需求,《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关注“一老一小一青年”,完善老龄友好、儿童友好、青年友好等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新增“老年养护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老龄友好设施,托儿所、托管服务等儿童友好设施,以及就业服务、社区商业等青年友好设施配建要求。落实社区生活圈、完整社区理念,升级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品质型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为应对郑州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及轨道成网后市民的停车需求,《规划》提出优化完善停车配建指标体系,优化住宅中小户型配建标准;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升充电设施比例;提升医院、老年公寓停车配建标准;新增改扩建项目增配要求,弥补老城区停车缺口。

  人文传承 塑造魅力特色空间

  为传承历史文脉,《规划》新增了历史文化保护章节。为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强化国家文化名城特色,从规划编制和管理角度,明确各类保护对象需要落实的规划及管理技术要点、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相关规定。突出“黄河边、金轴、蓝链”空间格局及风貌特色,对沿黄魅力区等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制定特色管控规则。强化高品质空间营造,对滨水、铁路沿线以及公园绿地周边等城市形象空间制定通则式管控规则。传承城市记忆,增强城市特色,对省府及科教、近现代工业大院等老城特色风貌文化特质区进行保护管控,营造独特的城市场景;传承绿城记忆,对2主3次的城市法桐林荫轴线和12处老法桐集中展示空间提出保护要求。

  绿色智慧 筑牢安全韧性底线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优化完善排水防涝工程内容,构建“源头减排、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推进绿色非常规资源能源化利用,新增污水污泥资源化、再生水能源化和资源化的利用方式。落实新型电力设施配建要求,结合5G等新型信息化技术发展需要,更新基站建设要求以及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具体举措。同时,建设韧性城市,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对用地安全布局及用地竖向、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控制;聚焦重大风险防控薄弱领域,提出消防和防洪等救灾领域方面的治理要求;针对重大危险设施进行管控,建立健全具备多道防线的城市防灾体系;基于“资源整合、平灾结合、多灾兼顾”的原则,对应急避难设施进行控制。

编辑:王丽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