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宋明增 通讯员 冯东亚
2024年以来,南乐县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聚焦重点任务,着眼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获得国家级荣誉5个、省级荣誉14个,争取项目资金2.8亿元,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粮食安全扛稳扛牢
全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0万吨,达到61.12万吨,同比增长3.5%;获批省级2024年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小麦亩产连续22年位于全市五县第一。小麦育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种量达到8063万公斤。
特色产业做优做亮
以巩固发展涨库路1条产业带为抓手,加快西红柿、红杏、草莓、胡萝卜、阳光玫瑰、肉鸡、生猪等7个特色现代农业园建设,全县优质果蔬达到12.5万亩,产量达到90万吨,同比增长4.7%,先后获评国家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试点县、河南省经济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蔬菜示范县。西邵乡等5个乡镇获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全年出栏生猪32万头、家禽8600万只,分别同比增长10.3%、7.2%,肉蛋奶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
产业融合加快提速
做深做细“小麦面粉、生猪、肉鸡、循环利用”4大产业链,众润食品预制菜、禾丰食品熟食加工等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屠宰肉鸡1.28亿只,占全省的23.8%,稳居全省县区第一;屠宰生猪45万头,占全市的77.6%。深入实施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粮食精深加工、冷饮制品加工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县年加工面粉80万吨以上、年生产挂面58万斤,年生产饲料60万吨,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到64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6%。加大“乐滋乐味”品牌培育,新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南乐黄桃),总数达到6个;新获批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3个,总数达到12个;德信食品“三黄鸡”等6个产品入选河南省首批“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
绿色农业再谱新篇
探索秸秆收储利用新路径,引进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技术,回收利用秸秆4万亩,农户增收88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10万亩,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4.5万亩,农膜回收率达到96%,畜禽粪污利用率稳定在92%,化肥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8%。新获批省级生态农场2家,总数达到6家。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南县入选2024年度全国布鲁氏菌病免疫县,7家奶牛养殖场入选2024年度全国布鲁氏菌病免疫奶牛场,恒牧生态入选第一批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全域开展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共排查农户139412户520460人,新识别监测对象74户276人,标注风险消除68户251人,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1.33万人以上,人均纯收入达17958元,同比增长9.35%。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共计到位14277万元,对接实施项目86个,已完工72个,完工率83.7%;衔接资金支出8141.39万元,中省资金支出进度分别达到97.2%、97.08%。
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全县共清运垃圾12070处4.2万吨,造林绿化1173.3亩,栽植各类树木56099株,“三无一规范一眼净”实现了常态化。依托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站2个,受益农户3600户13400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南乐西邵古红杏林入选2024年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农村改革争做示范
以国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县为抓手,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322个行政村资产备案全覆盖,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之一、河南省2024年第二季度改革典型案例,在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工作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训班上交流发言。累计完成交易1082宗,交易额6181万元,流转村集体土地4.2万亩,公开竞价121场,为村集体增收1100万元。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广近德固乡“四方受益”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万亩。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0%以上。
展望未来,南乐县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美丽乡村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