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工作室 > 农业 > 正文
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召开年度总结及考评会议
时间:2025-01-16 14:58:5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1月14日,2024年度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总结及考评会议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考评各岗位专家的业绩表现。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安阳市农科院、驻马店市农科院及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的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议伊始,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刘改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首先对与会领导、专家和新闻媒体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的历史沿革和科研实力。作为全省研究门类较全的地市级农林科研单位,洛阳市农林科学院近年来特别是在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上,更是走在了前列。

  今年的考评采用体系内岗站专家评价和考评专家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王自力研究员主持了岗站专家述职汇报环节。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甘薯育种栽培岗位专家杨育峰、河南科技大学的绿豆育种栽培岗位专家李春霞、安阳市农科院的谷子综合试验站王素英、驻马店市农科院的大麦综合试验站郜站宁及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团队成员韩聚东分别进行了述职发言。他们各自总结了本岗位在过去一年中的工作亮点、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考评专家组组长河南省经济评价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大学赵宏波教授结合评委发言,高度赞扬了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各位专家在各自岗位上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如何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的科技支撑、加强产业服务上档次上水平等不足。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对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过去一年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和规划。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自力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尽管体系内人员数量有限,涉及作物种类多,且由于作物种类及各学科特性的差异,各岗站取得的成绩自然有所不同。然而,每位员工都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为全省甘薯杂粮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充分展现了责任和担当。2024年,甘薯杂粮体系全面服务于全省产业,成功对接并服务了9个主产县;有10个品种顺利完成了品种登记及保护工作;荣获农科系统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制定了7项标准;多个品种与技术被列入省、市、县级的推广品种和技术范畴;实现了7个品种的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体系在国家甘薯产业博览会上,主办了由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主持的“河南省甘薯新品种经营许可权授权签约仪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系还联合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兰考举办的“国家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周边,打造了1400亩的“薯田绿”示范项目。

  王自力还强调,省农业农村厅要求1月24日上交材料,各位专家要结合评委们提出的中肯、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材料再进行认真的修改、完善和提升。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继续携手共进,为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总结及考评会议的圆满举办,标志着该体系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开拓创新,为甘薯杂粮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编辑:晏语悦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