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洛阳 > 正文
“归巢”干部“重启”马店村
时间:2025-01-22 15:53:1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荣君 通讯员 王艺茜 李艺超

  “两坡两山一河一川”,嵩县旧县镇马店村是名副其实的山沟,走出去的人几乎没有再回来的,但王群喜是个例外。

  “如果工作需要,我没有理由拒绝。”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群喜说。

  40年前,他从马店村干起,在这里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又任乡镇副书记,直至10年前从嵩县县委组织部退休。4年前,他又回到旧县镇马店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如今,王群喜说:“干好了,这对百姓来说增加一份福利。”

  慧眼识人才 壮大村“两委”

  王群喜在退休前是正科级,在马店村算是“大官”,但在2020年8月回村后,他却发现工作掣肘的地方还不少。

  “以前建新村,河道清淤的账还挂着。”刚上任,400万元的债务便压在肩头。

  “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人员。”王群喜感到,村委缺少有文化、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壮年干部,未来的发展会严重受限。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

  2021年年底,王群喜到旧县镇的小学办事,发现年轻的代课教师王丽娟工作踏实,表达流畅。“想不想回村发展?”王群喜当着校长的面“挖人”。

  “都知道村里的工作繁杂……”王丽娟说,当时自己对回村工作这件事还是有些排斥。

  雷兵晓的“入伙”,也是一次“奇遇”。

  在进入马店村“两委”前,他是个小个体户,每天开着小货车,拉着蔬菜、水果和日用品,在旧县镇挨家挨户“叫卖”。

  王群喜发现雷兵晓有能力、敢担当,于是邀请他回村“效力”。

  “在村委干,能比我单干挣钱多吗?”雷兵晓面对王群喜时单刀直入地问道。

  最终,王群喜改变了两人的命运轨迹。

  2022年1月马店村委改选,王丽娟、雷兵晓等4名35岁以下的青年,加入村“两委”班子。

  王群喜的“队伍”拉起来了。

  规模化种养殖 家门口促增收

  “要想发展产业,得知道自己手里的资源。”王群喜说。

  他组织“两委”人员大走访,摸清村里的“家底”。

  在马店村,龙潭河穿越而过,水流自然冲刷出两岸宽阔的滩涂。

  发现荒滩,让王群喜感到如获至宝,“产业发展的空间有了”。

  但进一步了解却发现,这些滩涂在合作社、大队和农户等多个集体和个体手中,要想产生价值,必须一块块地流转出来。

  于是,年轻的村干部们分头“游说”。

  “我们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讲清楚产业未来的发展预期,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间。”王丽娟说,自己本不擅长做群众工作,但在不断的走访、“磨嘴”中,又在“老干部”的带领下,渐渐适应村里的工作方式。

  没过多久,300余亩的荒滩实现全部流转,连接成片。

  调研中,他们还发现村里有闲置的养殖场、荒山和天然牧草等资源。

  “闲置资源能有效降低创业成本,吸引更多人到村里创业。”王群喜说道。于是,他围绕当地提出的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这一政策,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将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等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村子发展方向,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产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农民的收入才能稳定。”王群喜说。

  最终,村里又流转出2000余亩土地,恢复传统的烟叶种植。此外,依托5000余亩的高山天然牧草资源,建起“托牛所”,规模化种养殖成为现实。

  如今,大户经营起烟叶种植、中药材种植、玉蜗牛养殖、黄牛养殖、肉兔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老人和妇女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年关将至,李志博在荒滩上更加忙碌。大棚内,26个池子里的加州鲈鱼已经育肥成功,单条1斤多重,已经适合上市。

  “来到咱村办场,村委给了我们很大支撑,没有啥困难。”场主李志博说道。

  两年前,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和合伙人来到马店村。看到村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坚定了他们投资的决心。

  养殖场从水库引水,管道需要穿过村民的田间地头,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王群喜带领村干部集体出动,迅速解决了问题。

  “现在想想,要是没有王群喜书记的帮助,我们不会发展这样顺利。”李志博说。

  如今,马店村不仅偿还了近400万元的外债,还带动周边群众户均每年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每年有3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百姓实实在在收获了发展带来的“大礼包”。

  “马店村大有可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明年即将七旬的王群喜如今更多地思考,怎样让年轻的村干部们尽快成长起来。

  去年,王群喜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洛阳市委组织部派我到基层,而且还是我的家乡,这活得干好、干漂亮。”他说,等下一届村委的年轻人挑起大梁后,他还会继续住在村里,瞅瞅那一拢一拢的田地,留心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心里始终惦记着乡村产业的发展。

  “王群喜书记回来就是给我们办好事来了。”该村伊普吕肉兔养殖项目负责人王节利说,每个村民都是这份“福利”的受益者。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