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道明
2025年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突出农民增收,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维,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要牢牢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关键要稳步走好富裕农民之路。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富民强村兴镇为目标,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路径,培育壮大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注入了澎湃活力。同时,全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链条较短、同质化突出等短板和弱项。
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需要充分考量消费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新需求,在聚焦竞争力、吸引力等“八力”上下功夫,通过发展富民产业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心情美起来、日子火起来。
聚焦富民产业竞争力
在优势特色打造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竞争力在于独具特色。发展富民产业要坚持大食物观,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有效需求,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挖掘培育一批基础好、特色明、潜力大的富民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走出一条产业多元化、产品优质化、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路子,让乡村富民产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力强、消费者认可度高、农民群众能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富民产业既不能搞“千业一面”、盲目跟风,又不能搞“拍脑袋”决策和大包大揽式发展,更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超大规模、超高档次,避免陷于产品同质化竞争、经营效益低下的怪圈。
聚焦富民产业吸引力
在业态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吸引力在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富民产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富民产业与教育、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富民产业结构提档升级;要深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富民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以科技赋能富民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空间。
聚焦富民产业影响力
在知名品牌创建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影响力在于品牌知名度。发展富民产业要大力实施富民产业品牌推介行动,持续叫响“豫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培育本土农业企业品牌。加快开发“老字号”“原字号”“土字号”品牌价值,深度挖掘品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鼓励各类富民产业运营主体,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要广泛开展农产品品牌展示、推介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富民产业市场显示度和竞争力。要瞄准六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着力加大对米面粮食加工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领域的品牌宣传力度,培育壮大一批质量过硬、认知度高、影响力大的“豫字号”富民产业农产品知名品牌。
聚焦富民产业生命力
在加工园区建设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盈利,其高收益主要来源于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要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特色资源聚集、产业链式发展、科技创新支撑等方式,规划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富民产业加工园区,围绕富民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瞄准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要强化园区内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富民产业加工园区打造成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有效载体。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进行战略合作,构建一批乡村富民产业战略联盟,谋划实施一批高起点、高规格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主打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聚焦富民产业持续力
在产销无缝对接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持续力在于产品销售。高质量的农产品只有高价格的卖出去,才能产生高收益。要建立富民产业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沟通机制,支持丹尼斯等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有效对接,通过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结机制,打通供需直接交易渠道。要引导万邦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经营链条,减少中间环节;农产品生产加工主体,要在城市社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和学校集中区域,设立农产品直供直销专区。乡村富民产业主产区,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全程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持续推进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富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便利产销无缝对接服务。
聚焦富民产业凝聚力
在利益机制连接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凝聚力在于利益共享。发展富民产业旨在为民,根在富民。要科学谋划富民产业布局,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坚持把农产品加工环节和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县域,重点培育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富民产业;要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农业企业和家庭农户在富民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确保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创新智慧,坚持农民能干的尽量让农民干,农民能参与的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让农民能够更多分享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要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细则,依法依规加强工商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坚决避免社会资本下乡与农民争利,更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聚焦富民产业创造力
在乡村人才培育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创造力在于乡村人才。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离不开一大批具备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的乡村人才作支撑。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定制村官”和头雁培育工程等,持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实操型专业人才,打造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人才“雁阵”;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政策激励机制,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建立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人才库,鼓励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外来人才创办、领办或合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资金、土地上给予支持,让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筑牢乡村富民产业人才之基,破除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活力不足的瓶颈。
聚焦富民产业引领力
在基层组织引导上下功夫
乡村富民产业的引领力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富民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与桥头堡,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民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的先锋队与主心骨。新形势下,有效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以“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的姿态,主动深入乡村产业发展“主战场”摸一摸真实情况,确保富民产业项目能够充分反映民情、深刻体现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要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使之成为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作者系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