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杨柳
2月11日,立春刚过,鲁山县熊背乡的万亩桃林便热闹起来。清晨,薄雾还未散去,该乡大年沟村的桃农已扛着锄头、剪子,踩着松软的泥土走进桃林。剪枝的“咔嚓”声、翻地的“沙沙”声、农用车的“突突”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春耕的序曲。
“这两天就要上肥了,得抓紧时间!”大年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闫文杰一边修剪桃枝,一边指挥村民将小山般的农家肥均匀撒在田间。他的裤腿上沾满泥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拭。“去年血桃卖得好,一斤能卖到15元,今年得再加把劲,争取亩产再提一提。”他笑着说道。
血桃是熊背的“金字招牌”,以其果肉鲜红、口感香甜而闻名,百年种植历史成就“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美誉。近年来,当地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血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024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10余个村的村民增收致富。
“剪枝上肥,一点马虎不得。”一名王姓桃农蹲在一棵桃树旁,熟练地剪掉多余的枝条。他种了20多年血桃,对桃树的习性了如指掌。“剪枝是为了让桃树通风透光,结出的果子更大更甜;上肥是为了补充养分,保证桃树健康生长。”他解释道。
田间地头,一车车农家肥堆成了小山,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这些都是发酵好的有机肥,比化肥更环保,种出的桃子也更绿色健康。”闫文杰抓起一把肥料,仔细查看成色,“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们不仅要增产,还要提质,让熊背血桃走得更远。”
闫玉峰的两个儿子种了十余亩桃园,去年收入超过8万元。“今年孩子们打算再扩种5亩,争取收入突破10万元!”他信心满满地说。像这样的种植户不在少数,熊背血桃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熊背乡党委书记雷晓鸣表示,近年来,乡里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品牌推广等措施,推动熊背血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和乡村旅游,让血桃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立春的桃林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熊背血桃的香甜,正从这片土地飘向更远的地方。